影视圈“唯流量”是文化审美和价值观错位,这种现象该终结了
半月谈 2021-03-22 11:49

有口碑,却没热度;频上热搜,口碑却“扑街”。口碑与流量之间形成反差现象,在近几年的影视行业已司空见惯。

流量是收视率在网络时代的一种延续和升级。因为它关乎热度和变现,很多时候甚至被当成唯一评价标准。因此,“IP+流量”成为这几年许多影视剧的标配,但同时,这也导致作品同质化、套路化严重,演员无演技,作品无内涵,“白甜宠”现象一时竟成为潮流。

从根本上看,当影视剧被流量所困,行业的天花板也在被拉低。流量可以带来热度,可以变现,从影视作品的商业属性来看,流量“无罪”。然而,影视作品还具有文化属性,是丰富百姓精神生活和展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唯流量”是文化审美和价值观的错位。

从大趋势看,流量的红利终会过去。这两年不少依靠大宣发、大IP、流量演员而未播先火的影视剧,往往“高开低走”;而一些紧扣现实题材、制作精良的实力作品,即使“裸播”,依然广受追捧。这说明,流量终究扛不起收视大旗,而优秀的作品必然会带来流量。

针对当前剧集产业出现的一些过度注重流量、数据等现象,2020年末,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发布了《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去浮华浮躁、重创作规律”的几点意见》,明确指出电视剧(网络剧)创作必须脱虚向实,不能让那些被污染了的数据和流量成为评价作品的主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标准。

2020年,我国电视剧产量同比降幅不少,希望减量能成为推动提质的重要契机。观众的审美素养会越来越高,不会一味地被流量牵着鼻子走。因此,影视产业要从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并紧跟时代变化,围绕题材选择、剧本创作、拍摄制作等关键环节下功夫,最终依靠内容输出来获得口碑和流量双丰收,寻求商业属性和文化价值的平衡点。

编辑/周超

相关阅读
“中国影视蓝皮书2025”在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发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5-01
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I 影视出海十年 ,北京出品从“走出去”到“留下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9
《知否知否》《人世间》等影视原声音乐爆火,电视剧音乐的价值远不止“配乐”二字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10-27
全国首例影视剧台词声音权纠纷案宣判 孙红雷一审胜诉获赔3万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13
“网标”对网络影视意味着什么
经济日报 2022-05-21
5部茅奖作品3部被影视化!破除唯流量论后,严肃文学再获青睐
红星新闻 2021-09-27
耽改剧凉凉,影视圈又一个财富密码没了
经济观察报 2021-09-17
业内人士揭影视圈高片酬乱象:资本入局催生烧钱竞赛,制片人啥也不懂就懂搞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9-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