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超500亿!2021年造车新势力融资大起底
盖世汽车 2021-03-21 13:00 阅读量:37722

造车就是一场烧钱战,对于尚无盈利能力的造车新势力而言更是一场持续的烧钱战。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造车新势力已累计融资超500亿元人民币。这其中有已经量产多款车型,为进一步满足新技术开发和扩大销售网络而持续扩大投入的小鹏、威马、零跑等;亦有在为新车量产做着最后准备工作的恒大、拜腾以及FF。不管是哪一种,2021年,造车新势力的融资大战仍在继续上演。

已量产者:为产品技术迭代更新持续投入

作为造车新势力“三剑客”之一,小鹏汽车近日宣布已与广东粤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就广东省产业发展基金投资小鹏汽车子公司广州橙行智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达成 5 亿元的合作协议。而这已经是2021年来,小鹏汽车在广东省收获的第二次战略合作。

1月12日,小鹏汽车与广东省5家银行正式达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战略合作基础上,5家银行联合向小鹏汽车提供了合计人民币128亿元的授信额度。虽然授信额度只是小鹏汽车可以借贷的额度,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小鹏汽车所获得的认可。

其实,自2020年8月27日在美股上市以来,小鹏汽车已经经历过多次融资。其中在上市后首次募资达17亿美元,创下全球新能源汽车史上融资额最高的IPO纪录。同年12月11日,小鹏汽车还完成了上市后的首次增发,融资额达25亿美元。后续,为了持续满足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扩大销售网络的需求,小鹏汽车在资金方面依然存在着较大需求。

小鹏第三款汽车预告图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官微

根据小鹏汽车2020年财报所披露,2021年第二季度,小鹏汽车将会发布搭载车规级激光雷达的第三款量产车型(极有可能在今年上海车展上发布),并将于第四季度交付;第三季度末,小鹏将开始交付 G3 的中期改款车型;明年小鹏汽车还会发布新车,搭载全新XPILOT4.0辅助驾驶。

超充网络方面,小鹏汽车也在加速扩张。截至2020年12月底,小鹏汽车共有超充站 159 座,覆盖 54 座城市,今年年底这个数量要超过500座。2020年小鹏汽车超充免费计划已经在 100 城开通,今年将会在超过200个城市提供相应服务。

正是基于新车型的不断推出以及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有传闻称,包括小鹏汽车在内的造车新势力三兄弟正计划继美股之后再赴香港上市筹集资金。另有知情人士透露,蔚来汽车还酝酿将国内资产整体打包,在科创板上市。不过对于上市传闻,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三方均不予置评。

除了前三强,造车新势力第二梯队企业也在资本路上一路追逐。2月9日,威马汽车宣布与多家银行及金融机构达成115亿元人民币的战略合作协议。这是继2020年9月完成100亿元人民币的D轮融资后,威马在造车资金储备上获得的又一助力。

需要指出的是,今年1月30日,上海证监局公示了中信建投关于威马汽车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辅导工作总结报告,这意味着,威马汽车计划冲刺国内科创板上市。至于具体上市时间,威马汽车方面向盖世汽车表示:“现在要看证监会进程,当然我们是希望越快越好。”如果成功上市,威马汽车将成为“科创板新能源汽车第一股”。

作为造车新势力第二梯队的种子选手,零跑汽车在3月1日发生工商信息变更:新增股东国信证券。零跑汽车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国信证券是我们员工持股计划的受托方,零跑汽车正在准备IPO上市。”

实际上在IPO前,零跑汽车亦在进一步推进融资。今年1月27日,零跑汽车宣布完成43亿B轮融资,超募约10亿元,战略投资方包括了国投创益、浙大九智、涌铧资本等。此次B轮融资将支持零跑在产品研发、渠道布局以及品牌推广等方面上的投入。此外,合肥政府投资平台也参与了零跑科技的B轮融资,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零跑汽车将在合肥建立第二工厂,布局年产20万辆新能源汽车项目。

爱驰汽车则于1月26日发生工商变更,新增股东上饶市滴滴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合盛新动能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其中上饶滴滴持股0.37%、山西合盛持股2.9%。至此,爱驰汽车注册资本增至约8.3亿元,增加3.38%。在业界看来,上饶滴滴的入股,不但可以给爱驰汽车的下一步研发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或也将助力爱驰汽车进一步布局出行市场,提升其市场销量。

未量产者:为首款车型如期交付极力奔走

相较于上述已有量产车型的小鹏、零跑等企业,恒大、拜腾以及FF则在为首款量产车型的如期交付极力奔走。

今年1月,恒大汽车发布公告称已与六名投资者分别签订认购协议,以每股27.30港元定向增发共9.52亿股新股,共筹资260亿港元。此次增发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最大规模的股权融资之一,也是恒大汽车在2020年9月配股融资40亿港元后又一次牵手战略投资者。

对于此次所得资金的用途,恒大汽车方面透露,所得款将净额作为加强恒大汽车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研发、生产投入、偿还债务和一般企业用途。恒大汽车还表示,此次成功定向增发将极大增强公司资本实力,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发展。

图片来源:恒驰官方微信

随后,2月10日,恒大集团旗下恒驰汽车官方便在线上发布了恒驰7、恒驰8、恒驰9三款全新车型。而去年8月3日,恒驰首期6款车已经全球发布。按照恒大汽车此前公布的规划,恒驰首期6款车型将于2021年上半年启动试生产,下半年将陆续实现量产。

涅槃重生的拜腾在与富士康达成战略合作并获注资后,随即启动新一轮融资。拜腾汽车联席CEO丁清芬表示:“新一轮融资将以债转股的方式,由拜腾汽车现股东优先认领。如果现股东无人认领,则再寻求外部投资人的融资。”今年1月4日,拜腾汽车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速推进拜腾首款车型M-Byte的量产制造工作,力争在2022年第一季度前实现M-Byte量产。

创办于2014年的Faraday Future (FF),在今年1月28日宣布了与Property Solutions Acquisition Corp. "PSAC"(纳斯达克交易代码:PSAC)的合并交易计划。该交易预计将于今年第二季度完成,交易完成后,FF的股票将开始在纳斯达克交易,股票代码为"FFIE"。

另外,FF在国内市场融资也在同步进行中。1月29日,吉利控股集团发布消息称与FF签署了框架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在技术支持和工程服务领域展开合作,并探讨由吉利与富士康的合资公司提供代工服务的可能性。同时,作为财务投资人,吉利控股集团还参与了FF SPAC上市的少量投资。有知情人事透露,吉利将以私募股权投资已上市公司股份(PIPE)的形式,为FF“借壳上市”提供7.75亿美元的融资。而在此之前,有媒体爆料称,FF的新一轮融资中,珠海国资投资了20亿元。同时,还有报道称,珠海国企格力集团与华发集团也参与了此次融资。

众所周知,作为FF的首款量产车型, FF 91自2017年1月发布后便因资金短缺一直迟迟未能量产。而今,若FF可以成功上市,再加上各方势力助力,FF或将有能力尽快推动FF 91量产上市。按照FF最新规划,FF 91将于2022年上半年实现量产交付。

今年年初,辞任广汽蔚来CEO的廖兵随即创办了自由汽车。企查查显示,自由汽车注册资本1亿元,目前共有三大股东,其中北京新鼎格力装备工程有限公司持股60%,广州博派投资合伙企业持股30%,张珲持有10%。股权穿透后,自由汽车近90%的股份由廖兵持有。虽然成立时间不久,但自由汽车已获得了新鼎成本的天使轮融资。据悉,自由汽车预计将于2022年四季度到2023年一季度期间,推出首款纯电动车型。

电气化大趋势下,资本对“新造车”者依旧青睐有加

不管是为了满足新产品、新技术不断迭代的小鹏、零跑等,还是为了推进首款量产车型上市落地的恒大、拜腾之列,可以发现,进入2021年,造车新势力在资本市场依旧存有不小的声量。对此,有分析指出,新势力之所以能够受到资本市场追捧,一方面与几大头部企业近年来的迅猛发展有关,另一方面则离不开整个汽车产业电气化的发展大趋势。

以蔚来、小鹏、理想为代表的新势力头部企业为例,从近期公布的2020年财报来看,三者的财务数据指标均在逐渐改善,营收几乎都实现了翻番,毛利率也由负转正,销量也正在向规模化迈进。

图片来源:蔚来

交付量数据显示,2020年,蔚来总共交付新车43,728辆,对比2019年的20,565辆,涨幅超过了100%;理想汽车全年交付量为32,624 辆,其中第四季度交付量达到了14,464 辆,创下季度交付量新高。小鹏汽车全年累计交付27,041台,较2019年的12,728台增长112.5%。

汽车行业分析师任万付表示,从目前发展趋势看,2021年造车新势力依旧会呈现高增长的态势,一方面是国家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未变;另一方面是造车新势力不断完善产品、产业链布局,消费者对新能源产品的接受度也在不断提升。

政策方面,虽然新能源补贴政策一再退坡并将于两年之后离场,但政府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决心依然坚定。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计划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应达到25%。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新能源汽车的比例应达到80%。在这一规划的指引下,未来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无疑将迎来持续快速增长。

近日,企查查发布了一份关于“新造车”的全新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2月23日,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已发生13起投融资事件,包括上文提到的恒大、零跑、FF等新势力品牌。可见,伴随着企业自身战略规划的不断发展完善,以及未来极具广阔的市场增长空间,资本市场对“新造车”者们依旧青睐有加。

不过也需注意到,近来百度、富士康等相继宣布造车,上汽、长安、长城、北汽、东风等传统车企都计划推出全新高端新能源品牌。当新能源赛道上的竞争者越来愈多,新势力如何持续保持竞争优势,让资本市场对其热情不减,还需各家用更优异的产品和服务来说话。

文/雷云

编辑/李东颖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