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当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应用不断涌现,一切皆可能被数字化。人们分享了技术进步的红利,也面临着个人信息泄露风险。我们要统筹保护个人权益和促进信息流通两个目的,凝聚众智、集聚众力,综合考量社会、产业、个人等不同层面的诉求,求取最大公约数,找到信息利用和安全的平衡点,与时俱进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促进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3月17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针对央视3·15晚会点名曝光的数据安全问题约谈了智联招聘、猎聘网两家涉事企业,要求智联招聘和猎聘网立即彻查彻改,严格落实《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阻断不法分子倒卖求职者简历信息“利益链”,切实保护求职者合法权益。(相关报道见3月18日《北京青年报》04版)
只要向网站支付费用,就可以在不征得求职者同意的情况下获取其个人简历。在一个名叫“58智联粉”的QQ群里,只需支付7元,便可买到一份智联招聘平台上的求职者简历,求职者的个人信息一应俱全。企业账户只要交钱办理会员,就可以不受数量限制下载求职者的完整简历,而在注册企业账户时,即使是伪造的资质申请也可以顺利通过……
凭借上述手段下载、购买简历后,不法分子能够获知公民的详细个人信息,从而实施精准诈骗。央视3·15晚会曝光的网络招聘侵犯求职者信息乱象,实在让人触目惊心。近年来,用户隐私信息被泄露倒卖,在互联网行业已不是少数个案,仅被警方公布的案例就不时见诸媒体,如某地警方破获的相关案件中,一名嫌疑人在硬盘中存储了700多万份求职者简历。
现代社会,数据已成为一种重要生产资料和宝贵资产。这其中,个人网络行为信息因为能够转化为潜在消费行为的数据资源,更加具有稀缺性和经济价值,成为各类网站和手机应用追逐的对象。特别是当前,网络招聘已经成为人们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的主渠道,网络招聘中求职者个人信息能否得到有效保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全国共有3.96万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市场网站1.5万个,2019年发布网络招聘信息4.04亿条。网络招聘在为求职者提供快捷便利服务的同时,也出现了部分求职者投递简历后屡遭陌生来电和短信骚扰,甚至陷入非法传销、情色招聘陷阱等现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倒卖公民个人信息往往能获得较大非法利益,一些不法分子为此铤而走险。
针对互联网活动包括网络招聘中的个人信息安全隐患,如何有效堵塞漏洞,为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筑起保护屏障,成为信息时代的一道必答题。
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在网络招聘中,首先,每个求职者都要切实提高信息安全意识,通过正当渠道使用个人信息,不要轻易将个人信息提供给无关人员,一旦发现个人信息被泄露并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其次,要压实网络招聘平台、用人单位等信息采集方的主体责任,不断完善技术与管理手段,敦促强化内部监管和自律,借助防窃密、防篡改等技术手段筑牢“防火墙”,切实解决滥用个人信息、对个人信息数据管理不力等问题。
再次,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好监督管理职责,加大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要完善消费者的投诉举报机制,畅通消费者维权通道,降低维权成本,确保维权收益高于维权成本,确保违法成本高于违法收益,切实扎牢个人信息保护的篱笆墙,为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撑起保护伞。
随着互联网日渐融入生活,人们的学习、求职、消费等活动及个人信息都会“上网”,越来越多的人分享了技术进步的红利,也面临着个人信息泄露风险。未来,当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应用不断涌现,一切皆可能被数字化。我们要统筹保护个人权益和促进信息流通两个目的,凝聚众智、集聚众力,综合考量社会、产业、个人等不同层面的诉求,求取最大公约数,找到信息利用和安全的平衡点,与时俱进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促进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文/北京青年报特约评论员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