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1年开始成为一名“食药警察”,北京市公安局环食药旅安保总队食药支队四中队中队长的张亚利一直奋战在打击食药犯罪的一线。十年来,他直接参与侦办的食药领域案件超过400件,“让百姓吃的安全”,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遇到棘手案件,他细致梳理、冷静分析,他曾在异乡深山草丛中“潜伏”数日,只为找出生产假酒的窝点位置;遇到新型案件,他坚定、认真的去“啃”,搜集资料、查阅法条、专家论证、研判会商一项也不落,每次成功办理案件后,他都会整理出详细的“办案指引”,支撑此类案件的依法办理。
深山蹲守数日 破获特大跨省制售假酒案
在贵州某地的一座深山里,凌晨1点,四周黑漆漆一片,只有月光能照明,张亚利已经静静地蹲在一片树丛里1个多小时了。1月的夜晚十分寒冷,一阵风吹过,只有树叶的簌簌声,夹带着不知道什么动物呜嗷的叫喊声。“真的感觉瘆得慌。”这种环境下,让平时酷爱爬山的张亚利,也觉得十分紧张。
当张亚利的手机收到信息“目标出现”,张亚利看到一辆面包车驶进山中,他死死的盯着车辆,追随着车灯的移动记录下它的行驶路线……就这样每天一段、每天一段地衔接,在持续了很多天后,张亚利终于绘制出目标车辆的行驶轨迹。
2020年1月,食药支队接到一起群众举报,北京某经销店销售假冒茅台酒。经侦查,发现这是一个横跨多地特大生产销售假冒品牌白酒的全链条犯罪团伙。随后,张亚利跟另一名同事立即奔赴贵州,摸排造假窝点。
“我们先是找到了嫌疑人的店铺,通过24小时蹲守观察,发现他每天早上8、9点钟到达店铺开店,白天有时会去包材、酒市场转转,晚上11、12点回到山里边的住所。”张亚利回忆道,嫌疑人所居住的地方,下了高速便都是满是泥土又狭窄的山路,如果直接开车跟进去,太明显了。
在摸清嫌疑人白天行动轨迹后,张亚利决定和同事去嫌疑人的窝点“看看”。
第一次,他们下了高速后,叫了个车,但原本导航显示也就2.6公里的路程,司机张口就要30块钱。“我当时都跟司机急了,说你们这不是宰客吗!但司机坚持,没有30块钱不去。”没办法,张亚利只得妥协,但这一走才知道,30块钱真不贵。
进山的路崎岖不平,地上都是泥土和石子,路两边都是树木、杂草或悬崖峭壁,一路都是上上下下的急转弯,车辆只能以极低的速度,咯噔咯噔的慢行。2.6公里的路程,足足开了快1小时。
这一次,张亚利和同事发现,山里有无数个岔路口,零星坐落着十数个小村,根本无法确定嫌疑人的具体住所位置和进村路线。随后,张亚利和同事又进山侦查了一次,但路线依然是错的。“我还记得第二次我们选了另一条岔路,当时我同事坚持说再往前走50米,一定能找到嫌疑人的车,但我还是决定要退出来。”张亚利说道,这种村子很少有生人进入,就算是游客,都不会随随便便走到这里来。“当时我们并不知道前面的路是不是死路,万一与村里人甚至嫌疑人打了照面,就很容易暴露。”
于是,张亚利他们改变方法,每天晚上,在嫌疑人快回家时,就由同事在高速边上等着,确认嫌疑人车辆,而张亚利则早早的摸黑进山躲在草丛里,观察嫌疑人车辆的路线。就这样,一个岔路一个岔路的确认,终于在第5天的夜里,找到了嫌疑人的确切窝点位置。“我们那次凌晨1点走进去的,摸到了他的墙根底下,当时酒味很浓,应该是刚灌装完酒。”张亚利说道。
为了进一步摸清假酒包材来源,张亚利又与同事多次前往包材、酒市场,收集证据。在经过17天的侦查后,最终掌握了该团伙的全部犯罪事实。张亚利参与指挥联合多部门统一行动,一举打掉这个横跨北京、贵州、山西、湖北四省的特大生产销售假酒包材、灌装假酒、销售假酒的全链条犯罪团伙,刑事拘留52人,查获假酒包材500余万个(件),已灌装的假冒茅台、五粮液等高档白酒21000余瓶,现场案值约5000余万元。
遇到新型案件 一定就要“啃”下来
从2011年开始打击食品药品案件,每每看到脏乱的制假窝点,张亚利都觉得“太坑人了”。而对于涉及保健食品的犯罪,则让他觉得甚是可恶。
去年,支队接到线索,称有家属报警老人被保健品诈骗。“我们去调取监控时发现,有一辆车,每天上午9点左右,就在附近好几个小区接走多位老人。后来我们发现,这些老人都被接到一个会场听讲座去了。”张亚利说道,经过调查,他们发现,这些嫌疑人先是有专人在各个小区跟老人聊天,给老人洗脑,忽悠他们去听讲座。然后,在讲座中,会邀请所谓的“专家”宣传一种分子肽,声称吃了可以抗癌。如果老人称没带钱,这些嫌疑人还会开车拉着老人去银行取钱。报警人家中的老人,已经被骗走几十万元,且儿女怎么劝都不信,就坚信自己吃了这个能长寿。
在对这波诈骗嫌疑人进行收网后,张亚利还发现,嫌疑人甚至还有一本“账本”,上面密密麻麻写着诸多老人的姓名、年龄、收入、家庭情况和洗脑话术。
“这种诈骗太可恨了,有些老人攒了一辈子钱,用来给自己养老的,就被他们给忽悠走了。”张亚利说,类似的诈骗中,还有嫌疑人会直接穿着白大褂,带老人去体检,然后通过修改验血数据,让老人更加坚信自己身体有了很严重的问题。有些老人即便开始将信将疑,也难逃嫌疑人的忽悠。“比如有的老人血压高,嫌疑人就说你喝了我们这个肯定有效果。实际上,是嫌疑人在产品中添加了降压药。而这个就可能还涉及到非法行医、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等问题。”
还有一次,支队接到一名年轻女孩报警,称她的健身教练给她推荐了一款产品,说配合着吃,可以达到健身塑形的效果。结果吃了2天,女孩就感觉身体不舒服。张亚利等人接到线索后,对女孩提供的产品进行检测,发现确实有问题,产品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随后,不仅迅速将健身教练抓获,还将远在江苏的生产和供货商等涉案人员全部抓获。
“其实食药案件,经常会碰到新的类型的案件,或者食品中有新的有毒有害添加成分。每一次有新型的案件,都要研究透了,都要去’啃’。”张亚利说道。
在张亚利的手机里,有很多检测机构、专家的联系电话,他办公桌的显眼位置放着他整理出保健品、食品等中可能添加的有毒有害物质表格,方便随时查阅。在张亚利眼里,抓1个人和10个人对他来说没什么区别,但能否就着案件把这个领域整治好,才是最重要的。
摸着石头过河 破获北京市首起不符合标准医用口罩案
2020年,是特别的一年,新冠疫情让所有人措手不及。在疫情刚开始时,支队就遇到了“新的难题”。
2020年1月底,在口罩等防护用品供需最紧张的时候,支队接到举报线索,有人买了一些医用口罩想捐医疗单位,但购买后发现口罩有问题。张亚利带人开始调查取证,发现一共有5个人将这批问题口罩一层一层转卖。
“那个口罩我们拿到后一看,质量非常差,薄的跟一层卫生纸一样。”张亚利回忆道,那时候正是疫情防控工作压力最大的时候,很多单位和小区都开始封闭管理了。这给取证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为了尽快查清事实,张亚利和战友们只能和时间赛跑,四处奔走、多方协调。
“医用口罩实际上属于医疗器械的范畴,虽然一看就质量很差,但还是需要相应的检测报告,才能在证据层面证明它是假的,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因为北京没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张亚利只能在全国范围内四处联系检测机构。那时候他每天不是上网搜索口罩资料,就是打电话咨询相关专家。终于联系到江苏一家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在认定相关口罩为假劣口罩后,最终将5名嫌疑人全部抓获,成功破获了疫情期间北京第一起不符合标准医用口罩案。
在张亚利眼里,抓人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如何把一个领域整治好。“食药领域犯罪涉及面很广、痼疾顽症又多,仅靠一个警种有限的警力很难实现打击最大化,必须充分动员全警力量参与,如何指导一线民警打击防范就显得更为重要。”张亚利说道。
从那次以后,通过侦办有关口罩的案件,张亚利发现,口罩也分医用口罩、民用口罩,标准不一样,涉及的罪名也不一样。口罩案件如何取证,口罩都有哪些品牌,法律应如何适用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张亚利都一点点梳理、整理出了一份办案指引,方便基层的民警高效侦办这类案件。
在张亚利的办公桌上,除了关于口罩的,类似的办案指引还有很多份,每一份多达数十页,分门别类的将民警办案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对策一一列明。“每次我们打掉一个团伙,都会明显感觉类似的警情变少了,市场变好了。”张亚利说道。
2021年3月15日,张亚利在中国消费者协会主办、人民网承办的“2020年315国际消费权益日”主题活动上获评“2020年消费维权年度人物”。谈及“获奖感言”张亚利说道,“我们付出多一点,百姓的消费安全就会好一点;我们打击犯罪的速度快一点,群众人身财产损失就会少一点”。据了解,仅2020年,北京警方破获食药领域刑事案件1021起,刑事拘留1132人,张亚利所在的食药支队两次荣立“集体二等功”,也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称号。而多年来,正像张亚利和他的同事们的默默坚守,百姓身边的小事,就是他们工作中的大事,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守护百姓舌尖安全的初心。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叶婉
编辑/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