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手写书信与科学家“对话未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3-07 07:19

“尊敬的陈征老师,关于学习物理、做实验、研究科学问题,您还有哪些好的方法吗?您的学生窦德铭。”……昨天是本市中小学开学后的首个周六,本市不少中小学生在昨天交上了自己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那就是在“见字如面·对话未来”的书信交流活动中,同学们写给科学家们的一封信,将自己对未来科学的好奇、对待科学的态度等多方面通过手写书信形式与科学家们“交流”。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从市教委了解到,寒假期间,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与中国科技馆共同发起“见字如面·对话未来”活动,向全市中小学生征集“写给未来的信”,鼓励孩子们与老师、科学家对话,畅想国家科技发展。2月10日,发起“拿起纸笔·见字如面”书信交流活动的7名初中生以及部分本市中小学生带着自己对科学的思考走进中国科技馆,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教授刘兵、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大数据研究院院长王元卓、中国首位“卡尔·萨根奖”得主郑永春和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获得者陈征进行了交流讨论。寒假期间,同学们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深入学习,最终以书信的形式,向4位科学家陈述自己对中国古代科技与现代科技及未来科学技术发展之间关系的思考。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注意到,同学们给科学家、专家们手写的信件中,不仅写出了对科学家的崇拜之情,更是通过“书信”与科学家们交流自己在学习方法、专业知识上的困惑。“我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纳米材料是21世纪非常有潜力的材料,有非常广阔的应用。我国的纳米材料主要应用于纺织、塑料、陶瓷、涂料、橡胶、电子设备、包装、生物医药等行业。我想知道,在我们国家,纳米材料现在有没有应用在探索外太空领域?”詹熙媛同学在信中向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获得者陈征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敬爱的北斗女神徐颖老师,记得您曾经说过:‘用有限的生命去探索无限的宇宙,最终还能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点什么,这是特别有存在感的事情。’从那时起,我下定决心奋斗,像您一样做一个严谨而又耐得住寂寞的人。”第一七一中学七年级二班的贾孟童更是在信中对自己的“北斗女神”、中科院最年轻的博导徐颖表达了自己的崇拜之情。

市教委表示,该活动将一直贯穿同学们的新学期。

信件摘录

写给谢军老师的一封信

敬爱的谢军老师、中国科技馆的老师:您们好!

我是北京中学七年级三班的李槟子。今天我在“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看了北斗卫星总设计师谢军老师的采访,感慨万千!不由得拿起纸笔,给您们写信,表达我的感受和想法。

首先,艰苦、努力、全面的学习。网上查到您1982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雷达专业,您一定有着深厚的现代天体物理科学和地球科学以及电子工程学的专业基础,当然还要掌握当代遥感、通信、网络信息化等一系列前沿技术;您还能洞察未来发展方向,坚定科研道路,终于创造出比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更棒的卫星导航系统。其次,要有一颗“中国芯”。您曾提到,在第二颗北斗卫星研发时,需要精准计时的原子钟,等欧洲现成的产品?时间根本来不及。您带领多个团队,研制咱们中国自制的原子钟,最终确保了如期发射成功。第三,要耐得住寂寞。您和您的团队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并且三次晕倒在发射现场,终于在2007年4月14日成功发射“北斗二号”卫星。第四,善于思考,透视未来。您在2009年研制“北斗三号”卫星时,就敏锐地发现我们自己的短板和弱项,果断地提出“必须全部国产化”的苛刻要求。

谢老师,看了您的采访和事迹,我仿佛上了一堂生动的对话历史、对话当代、对话未来的科学课,也让我明白了学习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此外,我还想问谢老师一个问题:现在我们的55颗北斗卫星已经成功发射,那么它们的寿命是多长时间?啥时开始更换呢?

此致

敬礼

北京中学 李槟子

写给刘兵教授的一封信

敬爱的刘兵教授:

自上次科技馆一别,已近半月。但您对我们的启发与教诲,却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为我又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如何理性地认识科学、走近科学,如何积极而审慎地面对未来、思考未来、迎接未来?

我很清楚地记得,在面对“中国古代科技与现代科技、未来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面向未来的科技发展,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会产生什么影响”的问题时,您带领着我们,没有一下子陷入具体科技成果的讨论,也没有陷入西方与东方的论争中,而是启发我们从源头思考,何为未来,何为我们所期望的未来,怎样的未来才是顺应人类更好发展的需要的,才是符合人类共同体的价值呈现的?

在刘老师的启发之下,我和小组伙伴贾孟童快速分工、热烈讨论、互相补充,并最终贡献了一段清晰、流畅的讨论分享,得到了全场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也得到了刘老师作为点评嘉宾的认可。那一刹那,我很开心,不仅因为完成了任务,更因为我们学会了一种视角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从根本处想,从更深处想,从更为宽广的时间和空间跨度来想,拨开纷繁复杂的表象,探究本质。

有趣的是,科技馆活动结束后,刘老师教导我的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竟然被我不自觉地运用于学习、生活的很多方面。我想,这应该就是一种成长吧。

谢谢刘老师的教诲。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机会向您请教。

此致

敬礼

人大附中八年级学生 徐若涵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武文娟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100封书信集结出版 北京中小学生与心中榜样“见字如面”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9
“对话我们的时代”!100封中小学生书信汇编成册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8-28
走进新能源车企沉浸式研学 中小学生跟随中国科技馆“逐梦采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1
感受新质生产力,科技馆带中小学生到企业采风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8-13
海淀中小学生打卡“航天科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4
北京海淀中小学生打卡“航天科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4
千余名中小学生同台竞技电子信息
北京日报 2023-12-04
中小学教师科学教育实践能力如何提升?科技馆开班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8-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