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我是你的刘老师,没想到吧,老师我还会给你写信。元旦之后你们就居家学习了,想想我们已经快一个月没有坐在一起谈心了,不知道这段时间你在家里面过得怎么样……”这两天,顺义区天竺第二小学的孩子们收到了来自老师的一封“电子贺卡”,满满的叮咛与祝福,字里行间都是老师的关爱。
按照北京市教委要求,各校要做好学生寒假期间居家生活指导,组织教师做好线上家访和“一对一”学生谈话,全面了解掌握学生成长环境和思想动态。“在放假初期,我们以班级为单位,策划了形式多样的家访和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方案。老师们积极建言、群策群力,经过调研和设计,最终决定以‘电子贺卡’的方式开展。”顺义区天竺第二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贺卡的内容从行为习惯、学习现状,到防疫知识、新春祝福,对学生假期生活作出了全方位的科学引导。新颖的方式,引起了家长和学生别样的关注,“回信”也是真诚恳切,有孩子给老师回复了一封“视频信”:“谢谢老师对我的鼓励与期待,新的一年里我要好好努力……”
顺义区空港第二小学的老师们最近也开展了线上家访,该校老师张海荣在家访中还有了新发现:平时在学校中的乖乖女悠悠,居然是家里的“小霸王”。为什么会这样?仔细一聊,才发现,悠悠在家里备受宠爱,爷爷奶奶和爸爸都看不得宝贝儿落泪;妈妈虽然严厉,无奈“单枪匹马”,每次都败下阵来。因为对悠悠的教育方式不同,妈妈和爸爸也是矛盾不断。张海荣当即给苦恼的妈妈开了“药方”: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员的教育方式要保持一致;应该私下里沟通达成共识,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儿发生冲突。“要想真正地了解每一个孩子还是挺难的,线上家访给我们老师提供了一个特别好的渠道。”张海荣有些感慨,她决定对这个家庭继续跟进,先跟爸爸聊一聊,使其认识到家庭教育保持一致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再给悠悠做工作。
“今天早上起床,你纠结了吗?每日体育锻炼,你坚持了吗?”寒假在家,居家生活,身体和心理都面临着一定挑战,“心理按摩”也成了不少学校提供的贴心服务。北京教科院附属顺义实验小学心理教师许静用一场场活动带领孩子们走进“心灵氧吧”:种一棵植物、拍下一张最美笑脸、做一顿美食……以此打败心理焦虑的“小怪兽”。 (文/北京晚报记者 牛伟坤)
编辑/崔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