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上岸 江豚“回家” 从“微笑精灵”看长江生态兴衰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1-01-05 21:05

从2021年1月1日,由农业农村部下发的《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将全面开始执行,其间禁止一切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我国的母亲河长江,将得到一个长达十年的休养生息期,江中的水生生物也将在此期间得到充分的保护和恢复。其中,长江的代表性珍稀物种——江豚,以它们种群命运的起伏,记载了一个长江生态兴衰的历史,让我们一起去探访,这种承载着母亲河记忆和乡愁的“微笑精灵”。

渔民上岸 江豚“回家”

长江江豚,是长江特有的古老而珍稀的物种。因为性情温和,嘴部弧线天然上扬呈微笑状,而被称为长江的“微笑精灵”;它不仅是长江中现存唯一的水生哺乳动物,也是全球唯一的淡水江豚。

有关它的记载,经常会伴随着长江中已经灭绝的白鳍豚和白鲟,许多在江边土生土长的人们,都亲历过它们的存在和消亡。

安徽省安庆市渔政巡护员钱明胜表示过去自己捕鱼的时候也见过很多白鳍豚,中华鲟和江豚也都有见过。

中科院水生所博士王利民: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条河流生活着两种哺乳动物,一条是长江,另外一条就是亚马逊河。长江里面的白鳍豚和江豚是我们的国宝。白鳍豚已经离我们而去,没能步入2020年,江豚现在是长江里面唯一的哺乳动物。

安庆市江豚自然保护区,包括长江下游的安徽、江西两省交界江段,和皖河、长江的交汇江段等,这片暗流交错的水域,曾经是是白鳍豚、江豚、白鲟共同的家园。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成立之初并不叫保护区,而叫作养护场,中科院博士王利民,是养护场的发起人,在十几年前,他注意到了长江栖息地环境的急剧恶化,和白鳍豚种群的岌岌可危。

中科院水生所博士王利民:当时成立的时候是为了保护白鳍豚,是为了把白鳍豚放到这个地方来养,所以说叫养护场。一直去捕白鳍豚没有捕到,所以后面就是来保护江豚。白鳍豚是很漂亮的一个哺乳动物,但是很不幸的是,白鳍豚离我们而去了。

在地球上生活了2500万年的白鳍豚,终究成为长江的悲伤记忆和养护场永远的遗憾。相继消逝的,还有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被称为“长江鱼王”的白鲟。

中科院武汉水生所博士王利民:白鲟的尾巴很长、很漂亮,它最大的有六七米长,这个鱼也离我们而去了,所以说白鳍豚和白鲟,“两白”从长江的消亡,是我们长江的悲哀。

所幸的是,长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现象,引起了我国对长江保护意识的及时警醒,一系列禁渔、禁两岸化工污染的措施迅速落地,同时,自然保护区设立,使得长江最后的哺乳动物和“活化石”江豚,得到了抢救性保护,幸免于重演长江“两白”灭种的命运。

根据农业农村部的发布的信息,截至2018年7月24日,长江江豚仅剩约1012头,濒危程度比大熊猫还高。由王利民发起的养护场也正式成立为江豚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水域,比其他江段更先实施了全面禁渔。

中科院水生所博士王利民:江豚在过往几年的数量衰退,我们发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是没有鱼吃了。江豚是吃十公分左右的小鱼,这些鱼虾资源少了以后,江豚自然而然的数量就衰退了。

据专家介绍,长江生态系统不断恶化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为的过度捕捞,导致了江内渔业资源的不断枯竭。恢复长江的生物多样性,必须从管制非法捕捞开始。

打击非法捕捞 渔民上岸成护鱼人

捕捞渔业是长江两岸的传统行业,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长江养育了沿岸的鱼米之乡,人们也习惯了从江水中获取财富。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生活生产方式,又如何演变成为明令禁止的“掠夺”行为呢?

张贤敏是土生土生的安庆人,他在江边打渔已经有30年的时间,回想起来,十几年前用着自制的捕捞工具入江捕鱼,“踏浪归来鱼满仓”的时光,是人生最美好的记忆。

安徽省安庆市渔政巡护员张贤敏:那时候捕鱼好捕,工具也简单,就搞点自己做的小网。那时候捕鱼的工具得自己做,包括钩、打鱼的网都是自己做,自己加工。

长江水资源赋予了两岸产业经济迅速崛起发达的优势,也引来了越来越密集的人口,和对水产品无止境的需求。捕捞工具在不断升级出新,各自力求着对江鱼的一网打尽。

最有名的捕捞工具,在当地被称为“迷魂阵”。江水中犹如天罗地网布设下“迷魂阵”后,闯进的大鱼小鱼乃至鱼苗小虾无一可幸免,它的出现,堪称长江水生生物的灭顶之灾。

长江水产越来越少,渔民越捕越穷,以小鱼虾为食物的白豚和白鲟相继灭绝。以捕捞为生的渔民,已难以为继。随着一系列长江保护措施的落地,越来越多的江段从阶段性禁渔发展成为全面禁渔,数以万计的渔民面临着转出世代赖以生存的捕捞业。

那么,转出后的生活又该如何继续?参考我国现有的保护区居民转为生态巡护员的成功案例,长江沿岸的渔政等部门,也尝试着将原来的渔民发展成为渔政的巡护员。

安徽省安庆市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办副主任宋禄山:因为我们协助巡护队员都是退捕的渔民中招的,有需要的、有爱心的、年龄也比较合适的这样的人参加,所以他们对非法捕捞、对水情、对鱼情都比较熟悉,正好弥补了我们渔政的力量不足。现在全市估计有几百人,我们在迎江区到现在就招了30多了。

如今,许多原来渔民队伍中的捕鱼高手,成为打击非法捕捞最有经验的巡护人,和最专业的“清网”人。

捕鱼人变护鱼人 长江再现江豚逐浪

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沿岸以捕捞为生的渔民,有不低于23.1万名,这些渔民退捕后的择业安置,远不是几十名几百名的巡护员岗位能够解决。长江全面禁渔是大势所趋,保护和民生的问题,也将在相向并行中不断探索。

位于安庆下游的南京市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是江豚的另一个核心栖息地。通过持续观测,目前南京市稳定生活着50头左右的野生江豚。同时,南京市也是独一无二的能够城市核心区看到江豚的地区。

据了解,南京市十几年前就已经实施全面禁渔。在保护部门的宣传呼吁和规范组织下,每年都有市民和各类社会团体,向长江中投放土著鱼苗,长江的生态系统在南京段得到了良好的恢复。

南京市渔政监督支队支队长梁军:南京已经连续18年开展了长江禁渔期制度,已经连续16年累计向长江投放了4亿多尾各类鱼苗。

建立在鼓楼区江边路上的南京市长江江豚监测站,入口处墙面上的电子显示屏,实时播放着各个江豚智能监测点的同步画面,据了解,目前南京市构建了岸线、水上、水下三位一体的监测体系,由专场上岸的渔民和志愿者在培训后担任监测人员。既解决了部分渔民的就业安置问题,同时,对保护江豚,保护长江生态,也起到了很好的科普宣教作用。

画面上的地址位于南京市下关滨江外滩,江面出现的几头江豚吸引着市民的高声欢呼,它们时而露出深黑色的脊背,时而又一头钻入浩浩江水中,上演着诗词中“江豚逐浪”的画面。

网归鱼舱 豚归长江

在2019年6月,安庆市也实施了全面禁渔。一年后,渔民出身的巡护员们看到了长江惊喜的变化。原来布下天罗地网都打不到几斤鱼的江水中,出现了成群的鱼追着渔船欢跳的景象。而这一景象,他们已经很多年没有见过。

中科院武汉水生所博士王利民:鱼类你只要不去破坏,给它太大的胁迫的话,它的资源恢复还是很快的,现在我们有些江段的鱼类明显增加。

长江安庆段及支流的野生江豚种群,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稳定。它们出现在江水中起伏游弋的景象越来越多被看到,以前在河道里经常能发现的死亡尸体,却已很久不见。

安徽省安庆市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办副主任宋禄山:长江包括洞庭湖、鄱阳湖,这里面有1000多头。按道理就是25岁的寿命,一年也要死个几十头是吧,但是目前这两年多接近三年,没看到一头死亡江豚。

专家介绍,保护江豚之所以意义重大,不仅由于它是远古时代留给我们的基因档案,更因为,它是长江完整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和健康指示标。

中科院武汉水生所博士王利民:江豚是我们整个长江生态系统的一个旗舰物种,它也是指示物种,它指示着我们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否。我们看到了江豚这几年数量还是比较稳定,这是我们整个社会在保护意识提高的前提下,这是我们非常高兴看到的。

渔民上岸,江豚回家。2021年1月1日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的政策将会使长江生态原真性的再度回归。

编辑/董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