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痛”与“新生” 2020金融科技大事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12-31 18:50

2020年是见证历史的一年,也是充满挑战的一年。

这一年,疫情“黑天鹅”袭击,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新规、民间借贷利率新规、网络小贷新规相继出台,京东数科、陆金所等金融科技企业奔赴科创板,蚂蚁集团上市折戟,蛋壳暴雷、场景金融风险抬头,P2P清零谢幕,第二张个人征信牌照获批……

告别草莽时代,金融科技行业在强监管中去芜存菁,“阵痛”之后酝酿“新生”。值此岁末之际,北青金融盘点了2020年金融科技行业十大热点事件,回顾这不平凡的一年。

一、互联网贷款新规:个人授信额度不超20万

2020年7月,银保监会正式发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填补了银行互联网贷款监管的空白,对自营、助贷和联合贷的模式予以规范,从获客、产品设计、风控、催收等各个环节细化合规发展,为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厘清了边界和规范。

肯定助贷市场和机构的作用是此次《办法》的最大亮点之一。从具体内容看,《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各类合作机构的全行统一的准入机制,并实施分层分类管理,从经营情况、管理能力、风控水平等方面对合作机构进行准入前评估,合作机构资质应和其承担的职能相匹配。这将利于市场进一步向头部金融科技公司聚拢。

《办法》还提出,商业银行应当在书面合作协议中明确要求合作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保险公司和有担保资质的机构除外),扫除了助贷收费合规道路上的一个重大障碍。

此外,《办法》规定,在互联网贷款业务中,单户用于消费的个人信用贷款授信额度应当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到期一次性还本的,授信期限不超过一年。多家互联网银行、股份制银行在《办法》正式文件下发后已下调了最高授信额度。

二、民间借贷新规:4倍LPR上限

8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发布新修订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下称“民间借贷新规”),大幅调整了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新上限以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4倍为标准确定。按现行LPR计算,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为15.4%,相较于过去的24%和36%大幅下降。

民间借贷新规出台后,其适用范围是行业热议的焦点。

8月27日,温州市瓯海区人民法院就平安银行温州分行与洪某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作出民事判决,驳回平安银行按照年化24%计息的主张,判其按4倍LPR(即15.4%)的利率执行。平安银行温州分行提起上诉并在二审中获得胜诉。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认为,根据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一条第二款的规定,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因发放贷款等相关金融业务引发的纠纷,不适用该司法解释。

不过,北青金融注意到,民间借贷新规出台后已有多例持牌金融机构受15.4%限制的判决出炉。从当前借贷纠纷判例来看,各地方监管的执行标准、利率计算口径仍有差异。

中银消费金融副总经理章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虽然民间借贷新规提出的司法保护上限不适用金融机构,但仍旧会通过司法判例、舆论导向等途径,逐步传导至消费金融行业,对消费金融行业产生影响。

三、网络小贷新规:高杠杆受限

11月,《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网络小贷新规”)发布,从注册资本、单户贷款余额、资金用途、联合放贷等方面对网络小贷公司进行了要求。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网络小贷新规最具“杀伤力”的两项规定在于,一是网络小贷公司注册资本不低于10亿元,跨省经营的网络小贷公司注册资本不低于50亿元,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二是在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贷业务的小贷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柒财智库高级研究员毕研广表示,“高实缴门槛,利润低,大规模的技术投入,未来能做网络小贷全国范围业务的可谓是凤毛麟角。花呗、白条等产品模式内在的逻辑是联合贷款。如果杠杆比例不加以控制,很容易形成因为‘过度放贷’引来的风险。所以,未来的网络小贷业务要想进行联合放贷,或者进行所谓的‘分润模式’,要按照监管既定的比例。”

四、金融科技上市潮:蚂蚁折戟

2020年以来,多家金融科技企业步入IPO快车道。

8月25日,蚂蚁集团向上交所科创板及港交所同步递交上市招股书;8月27日,银联商务与中金公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9月11日,京东数科在上交所科创板递交招股书;10月8日,陆金所在美国纽交所递交招股书;10月30日,陆金所正式登陆纽交所上市……

其中,“蚂蚁暂缓上市”成为震动行业的大新闻。

11月3日,上交所发布关于暂缓蚂蚁集团科创板上市的决定。原因为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及董事长、总经理被有关部门联合进行监管约谈,且公司也报告所处的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发生变化等重大事项。该重大事项可能导致蚂蚁集团不符合发行上市条件或者信息披露要求。

京东数科自10月16日上市申请获受理,进入审核环节后,目前暂无新进展。而蚂蚁集团投资的微众信科已于12月7日科创板IPO过会。

12月8日,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公开演讲时指出了关注新型“大而不能倒”风险。他表示,少数科技公司在小额支付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涉及广大公众利益,具备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的特征。一些大型科技公司涉足各类金融和科技领域,跨界混业经营。必须关注这些机构风险的复杂性和外溢性,及时精准拆弹,消除新的系统性风险隐患。

在12月25日举办的2020第四届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上,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表示,一个多月来,蚂蚁集团在监管的指导下全力做好暂缓上市的善后工作。最近,蚂蚁集团正在对照监管部门的要求,照镜子、找不足、做体检,积极配合监管,进一步落实监管要求。

五、持牌进击:小米、蚂蚁等消金公司获批

2020年,随着金融科技监管的“空白”之处越来越少,金融创新也将越来越多地回归持牌机构。

4月9日,平安消费金融开业;5月29日,小米消费金融开业;8月11日,阳光消费金融开业;9月30日,唯品会和富邦华一银行的四川省唯品富邦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获批筹建,江苏银行的苏银凯基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获批筹建。

支付牌照方面,1月,拼多多通过收购付费通,获得支付牌照;9月,字节跳动通过收购合众支付,获得支付牌照;9月,携程受让上海国企东方汇融100%股权,获得支付牌照;11月,快手通过收购易联支付,获得支付牌照。

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指出,对从事金融活动的互联网平台,必须持牌经营,不可“无照驾驶”。要设立业务准入门槛,纳入相应金融监管范围。未取得业务经营牌照的平台公司,不应在平台名称中出现“金融”字样,以免误导消费者。此外,从应用规则、技术要求、风险防控、信息安全等方面出台相关规范性指引,加强技术约束。对已发生的违规行为,严查重罚,不可一关了之、一停了之。

六、场景金融再起风波:蛋壳暴雷

10月,优胜教育多家实体店相继关门停业,其机构名下的众多学员无法退费,内部员工无处讨薪。11月,蛋壳公寓被爆资金链断裂,蛋壳无法向房东支付房租,租客被赶却仍要还贷,最终微众银行兜底“租金贷”。

自2017年现金贷整顿以来,场景金融代替现金贷成为持牌金融机构发展消费金融的重要抓手,从汽车销售到医疗美容、从教育分期到长租公寓,互联网企业与金融机构摸索出了一种将消费场景与金融结合的消费分期模式。

但近两年,屡屡有教育培训、长租公寓暴雷事件发生。蛋壳公寓的暴雷再度引发业内对场景金融模式的思考。

新网银行副行长刘波曾发文指出,场景金融的本质是将场景的交易风险与金融的信用风险叠加到了一起,当场景出现交易风险,极易引发信用风险。

12月27日,微众银行董事长顾敏谈及“蛋壳事件”时表示,截至目前,已有13.61万人结清租金贷,已结清贷款金额13.14亿元,结清金额比例86%。不能因为个别企业发生的风险,而“妖魔化”场景金融。问题的关键在于,在过往,场景金融模式多为“通过场景主导金融”,而不是“金融和场景相互配合”。未来,微众的模式更多的应该是用金融或银行服务去协助场景的有序发展。至少,“金融”和“场景”要处于相对平衡的位置。

七、P2P清零谢幕

11月27日,银保监会首席律师刘福寿表示,全国实际运营的P2P网贷机构到今年11月中旬已完全归零。从国内第一家P2P公司拍拍贷(现更名为“信也科技”)2007年6月成立,到2015年行业高峰时5000多家公司运营、行业年交易规模近3万亿元,2020年末,P2P最终退出谢幕。

当前,仍有网贷平台在兑付清退,更多机构则努力完成转型。2020年三季报显示,360数科、乐信、信也科技、嘉银金科等合作资金均以来自持牌金融机构。

北京互金协会称,网贷平台风险处置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并不会随着特定时点而宣告终止。切实保护出借人的合法权益,压实平台的主体责任,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坚决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等,仍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内网贷风险整治的工作重点。

八、中国版金融科技“监管沙盒”全国铺开

2019年12月,央行宣布正式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2020年,行业不断有序出清风险之际,中国版金融科技“监管沙盒”不断铺开。

2020年1月,北京地区率先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首批6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项目对外公示,其中包括了中信银行与中国银联、度小满金融、携程联合推出的中信银行智令产品入选项目试点。3月,北京首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项目完成登记,并向用户正式提供服务。

4月26日,央行在在上海市、重庆市、深圳市、河北雄安新区、杭州市、苏州市等6市(区)扩大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

进入下半年,各地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的进程加快。6月2日,北京对外公示第二批11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项目。7月,上海对外公示首批8个创新应用,深圳对外公示首批4个创新应用。8月,重庆、广州、苏州、杭州、雄安新区相继完成首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项目对外公示。

截至目前,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深圳市、河北雄安新区、杭州市、苏州市、成都市、广州市九个“监管沙盒”试点地区共公示了60个创新项目,涉60余家金融机构以及30多家科技公司。

九、第二张征信牌照“朴道征信”获批

在个人征信领域,继百行征信后,12月4日,央行官网发布关于朴道征信有限公司(筹)相关情况的公示,国内第二家个人征信机构筹建获受理。

12月28日,朴道征信于北京朝阳自贸区注册成立。

工商信息显示,朴道征信注册资本人民币10亿元,其中,北京金控持股35%,京东数科持股25%,小米电软持股17.5%,旷视科技持股17.5%,聚信优享持股5%。

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从获批筹建到注册成立不到一个月时间,可见其获得牌照速度之快。从目前来看,两张个人征信牌照已有蚂蚁、腾讯、京东、小米等纷纷入局,为了提升涉数据业务的合规性、在今后的发展中行稳致远,包括其他大型科技公司以及互联网巨头或将纷纷入局,其中不排除美团、滴滴等。

十、银保监会点名“土味”网贷广告

9月,360借条投放的一则借贷视频广告引发争议。广告中,一空姐打扮女子向一身穿破烂服装的男子推销360借条,称只有在360借条上借钱才能嫁给他。相关广告引发舆论争议后,360借条对外致歉。

10月,蚂蚁集团旗下花呗也因其投放的地铁广告,包括施工队长借钱给女儿过生日、毕业生借钱环球旅行、哥哥借钱给考上大学的妹妹买电脑等广告内容引发争议。

12月,京东金融在抖音平台投放的一则农民工借贷升舱广告再度引发争议。随后,京东两次致歉。

12月29日,银保监会在官网发布《关于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的风险提示》(以下简称《提示》),剑指借贷平台过度营销行为。

《提示》指出,一些网络平台的网贷营销罔顾消费者利益,利用“土味”“奇葩”广告吸引流量,套取客户信息。在营销或借贷过程中,通过广告页面过度收集并滥用客户信息,甚至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客户信息在平台方、贷款机构、出资方等之间流转,侵害了消费者信息安全权。

业内人士指出,这些借贷广告的宣传主体是互联网巨头,巨头通过生态圈的打造在用户心中树立信任感,用户在巨头面前容易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其次,这些广告的宣传渠道范围很广,既有线上,也有线下,巨头通过高频广告轰炸建立品牌形象,同样会削弱普通用户的风险防范意识。由于金融营销宣传的特殊性,可以对于一些贷款超市以及理财产品超市等设立类牌照或备案管理制度。更根本的是提高普通老百姓的金融基本素养,建立相应的欺诈营销追诉机制。

文/北青-北京头条记者 范辉 樊梦迪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央行发布2024年上半年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
第一财经 2024-08-14
借呗花呗“缩水” 互联网金融平台整改提速
经济观察报 2021-12-11
郭树清:金融科技公司需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 最多两年回正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3-02
金融大势|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频出,行业马太效应或将凸显
澎湃新闻 2021-02-15
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频出 行业马太效应或将凸显
澎湃新闻 2021-02-15
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回应近期热点问题 把握金融创新与监管动态平衡
上海证券报 2021-01-01
金融科技行业2020往事:P2P清零谢幕 新政迭出“堵偏门”也“开正门”
证券时报 2020-12-28
P2P清零谢幕 新政迭出“堵偏门”也“开正门”
证券时报 2020-12-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