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我国粮食进口数量缘何增加
经济日报 2020-11-28 07:46

前三季度,我国粮食进口同比有所增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国内需求增长较快,二是国内外粮价倒挂。专家认为,适度进口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目标。然而,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因此,需要通过进口调剂余缺,优化供给结构,从更高层次上提升国家粮食安全的整体水平。

根据海关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粮食进口同比有所增加,特别是玉米进口增加比较明显。前三季度,我国粮食进口量1.0206亿吨,比上年同期8174万吨增长24.9%,其中玉米进口667万吨,同比增长72.5%,涨幅远超其他粮食品种,玉米进口占粮食总进口的比重从上年同期的4.7%提高到6.5%;大豆进口7453万吨,同比增长15.5%,占粮食总进口的比重高达73%。

国内需求增长是主要原因

国家发改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主任黄汉权认为,国内需求增长较快是粮食进口增长的主要原因。首先,受去年以来国家大力鼓励生猪生产政策的刺激,全国生猪和能繁母猪生产逐步恢复,由此带动饲用玉米和大豆需求大幅增长。其次,近年来一批玉米深加工项目纷纷上马,导致玉米深加工产能从2017年的7600万吨扩张至2019年的近1.13亿吨。同时,经过2016年以来多年去库存、调结构,我国玉米产需缺口逐年扩大,玉米供求从阶段性过剩转为供给偏紧,只有通过进口平衡供给缺口。

“国内外粮价倒挂是粮食进口增长的又一个重要原因。”黄汉权说,今年国际粮价有所上涨,但仍低于国内粮价,目前进口玉米到岸完税价每吨比国产玉米低500元左右。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粮食生产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不够高,与欧美国家家庭农场几十公顷、几百公顷的规模有较大差距,国内粮食在价格上没有太多竞争优势。

适度进口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足,谷物自给率超过95%以上,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自给率超过100%,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目标。然而,我国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如优质小麦和大米供给不足,玉米存在产需缺口,大豆自给率不足20%。因此,需要通过进口调剂余缺,优化供给结构,从更高层次上提升国家粮食安全的整体水平。从目前进口结构看,小麦和大米进口量很少。以2019年为例,大米和小麦全年进口量仅占当年产量的1.8%和2.3%;玉米及其替代品大麦、高粱、玉米酒糟和木薯等饲料粮进口量相对较大;大豆高度依赖进口,来自巴西、美国和阿根廷的大豆占进口量的90%以上,“卡脖子”隐忧长期存在。

进口对国际粮价影响有限

今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美国玉米、俄罗斯小麦以及法国大麦的出口价格自5月份以来已上涨30%,同时,联合国全球谷物价格指数创下逾5年来最高,芝加哥玉米及小麦期货过去3个月分别上涨25%及17.5%。外媒观点认为,中国采购以及其他主要谷物生产国自身问题抬高了全球玉米、小麦和大麦价格。

黄汉权认为,把国际粮价上涨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大量进口粮食,这种说法是不负责任的,完全有悖于事实。从进口量看,我国粮食进出口量只占全球贸易量十分之一左右,而且进口的大头是大豆,对世界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有限。今年以来,国际粮价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的主要原因,不是世界粮食供不应求,而是疫情导致世界粮食贸易不确定性增加、各国加强对粮食贸易的管控以及部分地区受病虫灾害影响,从而引发粮价恐慌性上涨。

黄汉权表示,一是在疫情最严重时期,一些粮食出口国采取禁止或限制粮食出口措施,加剧了粮食危机的恐慌。二是近年来国际经贸冲突不断,世界粮食价格、生产和贸易波动性加大,不少国家增加粮食储备,造成可供贸易粮食数量减少。三是今年蝗灾和草地贪夜蛾肆虐,严重冲击了非洲、中东、印度等地区粮食生产,相关地区减产预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世界粮食价格。四是受疫情影响,全球货物运输和供应链严重受阻,物流成本大幅上涨。五是部分发达经济体为应对疫情增发货币,所形成的货币效应在粮价上也有所体现。

专家表示,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国际粮食价格出现上涨,国际资本抓住贸易商和加工企业看涨粮食价格的心理预期,在期货市场炒作国际粮价,特别是今年9月份以来,国际粮食期货价格上涨明显,带动现货价格联动上涨。因此,必须高度警惕和防范国际投机资本炒作带来的风险。

增强国际粮食贸易话语权

粮食问题历来被作为战略博弈的重要筹码。越是危机时期,越能凸显粮食的重要性。黄汉权认为,作为粮食进口大国,我国要不断提高在国际粮食贸易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加强全球粮食供应链管理,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推动粮食进口国别和渠道多元化。粮食贸易受到国际贸易摩擦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努力构建多元化进口格局,是保障粮食供应安全有效的手段。近年来,我国遵循“适度进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积极发展粮食国际贸易,逐步改变进口来源国相对单一、容易受制于出口国政策变化和产量变化的国际贸易格局,促进我国粮食进口来源、渠道和结构的多元化,通过市场方式避免国内粮食市场受到全球粮价的冲击。比如,在大豆进口方面,我国不断拓展大豆进口来源地,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埃塞俄比亚等国家也成为我国大豆重要进口来源地。

加强全球粮食供应链管理。今年疫情再次证明,危机期间,任何禁止或限制粮食出口的做法,只能加剧恐慌和危机。我国要积极推动全球粮食供应链和物流链稳定运行,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多边及双边合作,构建高效协同、精准敏捷、安全有韧性、绿色可持续的粮食供应链,确保粮食国际贸易不受阻、粮食物流不中断。

要引导企业“走出去”,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大粮商,实现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安全可控。目前,四大国际粮商美国ADM、邦吉、嘉吉和法国路易达孚,控制着国际谷物交易市场80%的份额,在国际粮食贸易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我国要树立全球视野,增强战略眼光,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的国际大粮商,开展粮食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装备制造等跨国经营,逐步形成内外联动、产销衔接、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

加强粮食进口配额管理,确保粮食产业安全。我国对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谷物进口实行配额管理,2004年至今,进口配额一直保持不变,我国小麦进口关税配额量为963.6万吨,玉米为720万吨,大米为532万吨。同时,应加强粮食进出口的监测和管理,严厉打击走私,规范市场秩序,避免无序进口对国内粮食产业的冲击。

靠进口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

民以谷为命。我国有14亿人口,保障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进口粮食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仅仅靠进口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必须要立足自身,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从全球粮食贸易量来看,全球谷物年产量20多亿吨,国际贸易量约4.5亿吨,相当于我国全国消费者一年粮食消费量的三分之二,即使把国际市场上的谷物全都买过来也不够。而且如果我国大规模进口粮食,国际粮价一定会大幅上涨,从而对全球粮食安全造成不小的挑战。

从国际贸易环境看,如果有的国家借助生产、贸易、金融等优势,把粮食作为博弈手段,就会危及全球粮食安全。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粮食供应链带来较大冲击,一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部分国家增加粮食储备,国际市场上粮食贸易量减少,有时候即使有钱也买不到粮食。

因此,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平衡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坚决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把立足国内和适度进口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两条重要途径。一方面,要立足国内,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另一方面,要构建多元化进口格局,培育国际大粮商,增强对境外粮源的掌控能力,加强粮食进口管理。同时,既要避免出现我国进口什么什么就涨价的“大国效应”,也要防止大量进口损害国内粮食产业安全。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经济日报:做活粮食加工减损大文章
经济日报 2024-12-05
经济日报:农产品进口增加毋需过分担忧
经济日报 2023-08-08
粮食大事 | 国内外粮价涨幅为何差距大
经济日报 2023-01-19
2022年粮食进口量较上年下降,进口占国内粮食总产量21.4%
第一财经 2023-01-14
精准把握粮食进口规模和节奏
经济日报 2022-11-24
谁是全球粮食危机罪魁祸首
经济日报 2022-07-21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今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预计达1.38万亿斤
澎湃新闻 2022-06-18
专访农业农村部研究员张照新:非口粮类粮食安全更靠供应链韧性
澎湃新闻 2022-05-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