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ng听丨坚守大桥17年挽回403人 劝生者: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正接力加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11-02 17:42

“周末向大桥请假,为了纪念祖父在抗美援朝战场牺牲68周年……特意请假两天,回宿迁参加祭祀活动。”10月30日,他在微信朋友圈发表动态。这个向南京长江大桥“请假”的人,被称为“南京好人”、“南京天使”、“大桥劝生人”“自杀守望者”……他是被众多媒体报道的南京长江大桥义务巡护者陈思。从17年前(2003年9月19日)“上岗”至2020年9月19日,他已经成功挽回403条生命。

无意之中邂逅轻生女孩 2000年第一次救人

身穿黄色马甲,戴着写有自己电话号码的红色头盔,骑着一辆电动车,往返于大桥的南北堡之间,出生于1968年的陈思和南京长江大桥通车时间“同龄”,他肯定没想到自己有一天竟然会和这座大桥结下不解之缘。

陈思是江苏宿迁人,30年前从老家来到南京打工,1995年前后自己开始经营烟酒商店,2000年救人的一天,对陈思来说,或许就是大桥救人的萌芽。

“前几天看报纸上的报道,说是南京长江大桥上有人跳桥,那天为烟酒店进货没有进到,我就想着来到南京10来年了,还没有到过长江大桥,于是就往大桥上去看看。”陈思接受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回忆说,准备欣赏风景的他无意中发现,在桥上有一个年轻女孩,身高不到一米六,趴在桥栏上,旁边放着一个纸袋子,纸袋子里装着一些衣服,“我觉得有些不对劲,就到大桥的南堡向相关工作人员求助,但是对方不能随便离岗,当时也没有想到可以第一时间报警。”

无奈之下,陈思鼓足勇气,上前将女孩抱了下来,“印象很深,感觉女孩的身体特别轻,全身重量没有一袋大米重,脸色蜡黄,眼神迷茫。她说‘我饿’,我就拎着她的东西,来到南堡不远处的一个小店内,买了一些水和面包,她大口吃了起来。”

由于围观群众将这一线索提供给了一家报社,此事被媒体报道,原来女孩是因为误入传销组织被骗,这才想不开。后来好心人帮她买了车票和水果,将这名陕西女孩送到车站。

正式“上岗”第一天  成功救回一条生命

2003年9月19日,在陈思心里是迈出自己人生重要一步的日子,他正式开始自己的南京长江大桥劝生人生涯。此后,在每年的9月19日,他都会自己总结一下“大桥日记”,以此纪念一年的岁月。

从大桥建成至今,这座著名的大桥发生了2000多起自杀事件,一个个生命的陨落令人无比惋惜。

在2003年9月19日之前,南京长江大桥上接连出现多起轻生者死亡事件,陈思坐不住了,“好几个都是苏北人,我的老乡。”他决定尝试前往大桥劝阻。

陈思是从老家宿迁来到南京的,也能体会到身为外地人的不易与生存的艰辛。遇到一些生活和思想难题,往往缺少亲人的沟通与安慰,无助又无奈。

每一个采访的记者都会问起“正式上岗”后救助的第一个人,陈思回忆说,那天就是2003年9月19日,第一天,一名骑着加重自行车的男子,在大桥上一支接着一支的抽那种没有过滤嘴的香烟,陈思觉得哪里有些不对,但是因为没有经验,他就向不远处的一名工作人员询问,这个是不是轻生者呢?对方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他把烟盒揉皱了之后,身体先是坐在自行车座上,后来又往桥栏杆上坐,然后用手提着车子的车把,我就在他的侧面,一下上去就把他抱住了……”陈思回忆,他将对方扑倒在地压在下面,感觉到了男子身体的颤抖。

事后了解到,这名王姓老人在老家遇到一起无厘头官司,他希望寻找几名在南京打工的老乡,于是骑着自行车,走了五天,没想到找不到这些老乡,一时想不开就做出了这个举动。按照老人的要求,陈思还掏出笔为对方开了一张“证明”,证明老人曾经来南京寻找证人。

几年之后,有媒体记者回访此事,成功找到这名老人。感激当年的相救之恩,老人委托记者,为陈思带回来一筐桃子。得知对方过得很好,心里还没有忘记这件事,陈思很欣慰。

“轻生者决绝得将舌头咬断,让我梦中时常惊醒”

每到周末或者假期,只要有空,大桥上就会出现一个略显沉重的身影。

陈思上桥之后,挽救的其中一个决绝的寻死者,让他时常在睡梦中惊醒。那天,陈思根据自己的判断,将一名寻死者从桥栏上抱下。

“轻生者决绝得将舌头咬断,让我梦中时常惊醒,他真的是太想不开了。”陈思告诉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对方的血染到了自己身上,“这是一个身高一米八的帅哥,像我这样连一米七都不到,还好好活着呢,你有什么想不开的呢?”

后来,小伙子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

还有一次,一名女子带着孩子来到大桥上,女子先是将几岁的孩子通过桥栏塞出去,但是桥栏幸运地卡住了孩子的脖子,陈思看到后迅速赶到,将母子二人救下。女子和陈思保持了10年的联系,后来有了新的生活之后,女子远离了陈思的视线。

17年花费上百万   有基金会在10多年前提供帮助

陈思的爷爷牺牲在朝鲜战场上,奶奶是烈属,从小村里有轻生的人,奶奶听说之后往往会带着陈思到现场劝说。

“对那些女人轻生的,往往是丈夫哪里没做好,奶奶就会批评男方,这样就能解决一部分矛盾。”陈思认为,自己现在的救人行为,和奶奶当时的行为异曲同工,都是帮助他人做善事。

自杀者要么是被感情闪了腰,要么是被自大毁了自尊心,要么是身患绝症或者疑难杂症,要么是因为金钱出了问题……陈思认为,其实所有的人,都是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他往往将对方接到饭店一番劝慰,对于实在走投无路的人,他还花上几十元为对方寻找住宿的地方。

于是,2006年之后,他专门租了一个房子,为那些无处可去的轻生者提供临时住处,设立“心灵驿站”义务提供疏导服务。

“我计算了一下,17年以来,我总共花费上百万元,其中有百分之三十为自己出钱,其他百分之七十幸亏得到汕头公益基金会等提供帮助。”陈思在2020年9月19日的“大桥日记”中说,自2003年9月19日至2020年9月19日他共成功救助轻生者403名;共帮扶落难人员357人;本人志愿巡桥巡江1784天;在桥上驿站共帮助心理咨询人数10180人;来自全国心理求助电话咨询43021人次;本人为轻生者善后15095小时;共带领培训沟通志愿者5798位;总花费1055075元。

陈思说,他自己从不向被救的轻生者收取钱财,因为义务帮助他人,多年来支出不菲。幸运的是,汕头公益基金会在10多年前开始提供帮助,现在自己救助他人垫付金钱之后,只要有正规发票,都可以从基金会处进行“报销”。

“无论怎么样,都要好好活下去,不用感谢我。”这是陈思向被救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一部分被救者和身边的朋友成为了和陈思一样的志愿者。

”我只后悔晚到了几秒“      将一直坚持到做不动为止

家住南京六合区的王女士陈思所带的志愿者之一,2017年下半年,因孕期和生产的影响,王女士患上了轻微的产后综合征,一年多以前,她在自家经营的餐饮店里第一次遇到陈思。这次偶然的机会让身为资产评估师的她决定为这个世界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善事。

“我家的饭店离大桥不远,那天中午陈思和几个志愿者来吃饭,我刚好听到他们在讲救人的事。”王女士对陈思的“劝生”志愿服务很感兴趣,“我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个有大爱精神的人,我也想参与到他们的志愿服务中去。”

王女士决定利用空余时间参与志愿服务后,一到周末,就骑着车来到大桥附近和陈思碰头。其实志愿者们没有固定的排班时间,也没有聊天群,谁有空就提前一两天联系陈思,再由陈思选定合适的人陪自己一同“巡逻”。

相比于靠双腿走着巡逻,在大桥上骑电动车更及时发现轻生者。“一般陈思看到站在桥边可疑的人,他就先隔远一点跟他们讲话,转移注意力,然后再慢慢靠近尝试救人。”王女士说,有轻生念头的人都很偏激、固执,也十分容易激动,考虑到女生力气小,陈思一般不让王女士靠近落难者。大多数情况下,王女士负责开导被救下的落难者,为了让自己更专业,她利用空余时间自学了心理学。

被成功救下的落难者有些会被陈思一行带到“心灵驿站”进行心理疏导,“刚开始我们也不知道对方遇上了什么事儿,但只要陪伴就够了,他多一个朋友,你也多一个朋友。”王女士说,秉持着平等对话的原则,他们从不过多追问落难者的痛苦经历,更多的是用自己的经历建立信任的桥梁。

那些有轻生念头的落难者很多不是南京本地人,当他们被成功救下后,陈思就与志愿者一同将他们送回家。据王女士回忆,曾有一位安徽籍男老师被学校开除,下午时一个人在桥边喝得烂醉如泥,她看到这名男子时不时望望桥,时不时看看江面。谨慎的陈思发现异常,将该男子成功救下后送上回程的车,彼此还留下了联系方式。平日里,陈思总会收到曾经救助过的落难者的来电,有的甚至保持了十几年的联系。

“他像父亲一样,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特别忠实的朋友。”当问到对陈思的印象时,王女士表示他就像一个引路者,时常在她困顿的时候给予自己点拨。2017年下半年,孕期和生产让她记忆力变差,情绪波动异常。敏锐的陈思就带着她去公园散心,感受大自然。

如今,王女士的孩子已经四岁,她希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以身作则,将陈思的大爱精神传承下去。“我的孩子也喜欢去帮助别人,在我们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本身也得到了心灵的慰藉,这其实是一个双向的互助行为。”王女士说道。

陈思今年已经52岁,对于自己能够坚持到什么时候,陈思表示,只要身体允许,他将一直坚持下去,也希望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长期为他人提供帮助。

被北青-北京头条记者问到“坚持这么多年,你有没有后悔的时候”,陈思回答说,“有,那就是我晚到了十来秒,轻生者已经不见,我后悔自己迟到了……”

33岁的罗女士老家在贵州,十年前随丈夫来到南京,夫妻二人在离大桥不远的地方经营着一家商店,2010年前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通过朋友认识了陈思。

“我当时觉得他一个人做志愿者挺不容易的,所以我就去试试看能不能帮到他。”没想到这一帮就是十年。每周末,罗女士都会骑车去陈思的“心灵驿站”为暂居在那儿的落难者做饭、打扫卫生。见惯了双目无神、胡子拉碴的轻生者,罗女士多半以陪伴的方式站在他们身边,不善言辞的她只能在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的间或说上几句安慰人的话。

当问到有没有想过放弃时,罗女士回答道:“从来没有过,我家人也都支持我。”回忆那些从她打扫的驿站里离开的轻生者,她只觉得高兴。看着他们坦然回家,不再想着轻生,罗女士认为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慰藉,“帮助别人就是一件高兴的事儿。”罗女士说道。

实习生 耿颜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振杰
编辑/白龙

相关阅读
名字越来越长、功效越来越多 牙膏为何越来越贵?
成都商报 2024-12-17
乐见越来越多黑科技助力失能老人照护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0
信托产品“卖不动”了 越来越多客户申购指增产品
​上海证券报 2024-10-05
为何越来越多大学生毕业后“反向”读职校?
工人日报 2024-07-29
为什么过敏的人越来越多了
科技日报 2024-04-16
越来越多居民以旅游开启农历新年
新华社 2024-02-11
“脆皮年轻人”越来越多?专家紧急提醒!
科普中国 2023-10-21
“脆皮年轻人”越来越多?专家紧急提醒
人民网科普微信公众号 2023-10-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