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住有所居到“安居宜居” 万亿群众“住”进美好生活
人民网-房产频道 2020-10-22 17:14

老家河北的李女士曾是众多“北漂”的一员。几年前,她申请到北京大兴燕保高米店家园小区的公租房,让多年来“住”的烦恼一下缓解不少。

“公租房离公司不远,租金却比市面价格低不少,最重要的是,公租房租住稳定,不用随时面临必须搬家的风险。”李女士说。

像李女士这样的 “新市民”不断安居城市正是我国住房制度不断完善的一个缩影。“十三五”以来,随着我国住房供给制度的不断完善,城市居住环境不断提升,越来越多人正在实现“住有所居”“和谐宜居”的梦想。

3800多万困难群众住进公租房

住房供应体系不断健全

位于北京大兴区的燕保高米店家园公租房项目

——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健全住房供应体系。

公租房“兜底”保障,成为社会的稳定器。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3800多万困难群众住进公租房,累计近2200万困难群众领取了租赁补贴;44万青年教师、16万青年医生、10万环卫工人、4万公交司机获得了精准保障;357万60岁以上老年人、49万残疾人、24万优抚对象、4万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等享受了公租房保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出,通过实施实物保障和货币补贴,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帮助稳定了基本公共服务行业职工队伍,弘扬了良好社会风尚,增强了各类住房困难群众的获得感。

——住房租赁立法整治乱象,助力住有所居。

住房租赁是解决新市民住房问题、实现住有所居目标的重要途径。

过去几年,住房租赁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恶意抬价等乱象也频繁出现,严重侵害群众的合法群益。大力发展租赁住房,加快推进立法势在必行。

今年9月,《住房租赁条例(草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同时,培育住房租赁市场试点、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和中央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构建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体制机制。

围绕群众反响较为强烈的“黑中介”等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及各地多次开展住房租赁中介机构专项整治。

截至 2019年12月底,全国各地共排查住房租赁中介机构 120734家,通报曝光违法违规典型案例14041起;40个重点城市共排查住房租赁中介机构60348家,通报曝光违法违规典型案例5445起。

5000多万人“出棚进楼”

城市更新以人为本

经过改造后的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院南院小区

——棚户区改造,五年将帮助5000多万人“出棚进楼”。

2016-2020年,全国棚改预计开工2300多万套,将帮助5000多万居民“出棚进楼”,预计完成投资约1万亿元,有利于促进城市更新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大面积的棚户区改造,不仅改变了个体居住环境,也极大地改善了城市面貌。不少随棚改腾挪出的新空间用于城市生态升级,群众城市居住环境不断优化。

——老旧小区改造,惠民生稳投资。

近几年,在大规模棚改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全面推进。

在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院南院,实施老旧小区综合治理前,这里是另一番景象,基础设施陈旧、公共设施破损、停车位不足、绿化休憩空间小等问题凸显。

“以前小区的黄土地路面儿,汽车一过,我们在旁边吃灰,一点不夸张。您瞧瞧现在这柏油路铺的,只要不下雨,我能在这儿坐一下午。电梯也装上了,我住5楼,甭提了,太方便了。”年过七旬的刘大爷说。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在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的同时,对于稳定投资增长也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2017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厦门、广州等15个城市启动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试点。2019年全国计划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9万个,涉及居民360万户。

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1—8月份,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78万个,占年度目标任务(约3.9万个)的70.7%,涉及居民539.97万户。

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90%以上

和谐宜居创建美好生活

水清岸绿、水草丰美,成群的白鹭在河边浅滩觅食、嬉戏……每天傍晚,位于广州市白云区松洲街的居民都会在石井河边看到这样的景象。

水环境提升,正是我国近年来提升居民居住环境的真实写照。

十三五时期,全国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为解决我国城乡人居环境状况发展不平衡,顺应我国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提升人民群众对房前屋后的环境满意度,多措并举,以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补短板、强弱项,努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提升城市生态,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十三五”时期,住建部会同与管部门积极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组织实施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城镇水污染控制、水环境综合整治和饮用水安全保障等关键领域进行技术攻关和集成创新,全国各级城市水环境得到不同程度提升,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90%以上。此外,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城市品质和功能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全国没有因城市内涝发生重大人员伤亡事件。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群众生活便利度持续提升。

“十三五”时期,住建部指导各地推进城市道路、交通、燃气、供热等行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安全运营和保障水平,有力完善城乡配套,群众生活得到极大便利。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城市道路长度45.92万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7.36平方米,城市轨道交通建成里程6059公里,燃气普及率97.29%,天然气供气管道长度76.79万公里,集中供热面积92.5亿平方米,集中供热管道长度39.29万公里,均较2015年底得到不同程度提升。其中,城市轨道交通建成里程及集中供热管道长度建设几近翻倍,分别增长达97.4%和92.2%。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2019年,住建部制定出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的指导意见》,在城乡社区部署开展“共同缔造”活动,发动群众共同参与人居环境改造治理。今年,在大规模棚改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全面推进。城市体检、国家园林城市建设、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等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工作不断探索落地……

可以预见,在一项项惠民建设和民生改善工作的加速推进下,人民群众必将在居住中收获更多幸福感,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编辑/刘洋-广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