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个人传记《萨缪尔森(第一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10-21 15:31

迄今为止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共有85位,美国人是绝对的大户,加上今年两位美国经济学家,65%的获奖者都是美国人。

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历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保罗.萨缪尔森的巨大影响力。其经典著作《经济学》从1948年诞生到现在,出到了第19版,累计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光是英文版全球销量超过400万本,堪称是30年内美国最畅销的教科书。从这个角度讲,所有经济学人士都是萨缪尔森的学生。

本月,中信出版集团首次出版了大部头个人传记《萨缪尔森(第一卷)》,这部鸿篇巨制,记录了这位经济学大师成长、其经典著作诞生的过程;同时记录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经济学发生剧烈转变的历史,是了解萨缪尔森和经济学发展的一个很不错的参考。

萨缪尔森:我就是为经济学出现的

他是当代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创立了新古典综合学派,被称为“最后一位经济学通才”。其实相当长的时间,人们对他所知甚少,也缺少相关的权威传记作品。

这位现代经济学奠基人也是个有趣的人物,他曾幽默地自称出生了三次,以表达对经济学的毕生热爱。

萨缪尔森早在青年时期就与经济学产生不解之缘,一生可谓是与经济学“相爱、相知、相守”的一生。他这样形容与经济学的“姻缘”:“如果说经济学是为我而设的,也可以说我是为经济学而出现的。”

萨缪尔森是一对犹太夫妇的儿子,父母双方的家庭均离开波兰来到美国中西部,主要收入来自一家药房和一家餐馆的合伙事业,因此家庭背景并不能给予他支持。幸运的是,他的天赋得到认可,机会的大门不断向他打开,先是到了芝大,接着进入哈佛,之后又加入哈佛研究员学会。他遇到了许多当时的主要经济学家,吸收了一位又一位老师的思想。通过他那个时代领先的两个经济学系,萨缪尔森从一个多少拜运气垂青的门外汉,成长为经济学领域举足轻重的经济学家。

萨缪尔森说,他自己实际出生了三次。第一次当然是自然出生,其后两次都跟经济学息息相关。

他对经济学研究具有别人无法想象的热忱,“说他做梦都在思考工作也不为过”。外人看来枯燥无味的工作在他眼里却是另一番景象:“让我干这么好玩的工作,还要付给我这么多钱,我真是捡了大便宜了!”

与经济学的“一见钟情”

1932 年 1 月2日,16岁的萨缪尔森在芝加哥大学上了第一堂课,之后他多次将其形容为一次“新生”,因为是这次课让他得到了第二次生命——一位经济学天才少年重生了。

这一天是芝加哥大学开学,早晨8点,当萨缪尔森第一次走进芝加哥大学讲堂之时,讲座主题刚好是马尔萨斯脍炙人口的人口理论:直到密集程度超过了每英亩土地所能够维持的人口生活水平达到最低限度之前,人口都将像兔子一样的繁殖,之后不断增长的死亡率则与出生率达到了平衡。

这一切迅速占据了这个天才少年的心:“它们是如此简单易懂的一些不同的微分方程,以至于我怀疑自己是不是遗漏了什么神秘的复杂性。”那一刻,经济学选择了他,他也选择了经济学。

《萨缪尔森传》记载了萨缪尔森当时的心情:“在寒冷的 1932年1月2日早晨 8 点,我就像进入了天堂,一个属于我的天堂。我迈进芝加哥大学的一间教室,从此迎来了另一种人生。”

然后萨缪尔森居然直接把自己的出生日期改为了1932年1月2日,地点是芝加哥大学。

三次重生:天赋的解放

1940年,25岁的萨缪尔森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并用他的经济学天才思维开创了该校经济系的新气象。在他的带领下,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系从1940年时一个尚未招收研究生的教学型小系,成为当今经济学界顶礼膜拜的圣地,学生包括克莱因、默顿、阿克洛夫、恩格尔、斯蒂格里茨、克鲁格曼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以及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克里斯蒂娜·罗默。

麻省理工学院院长詹姆斯·基利安认为,萨缪尔森是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系成功的关键原因—他就像是吸引其他优秀经济学家加入麻省理工学院的磁石。这显然是萨缪尔森当之无愧的角色。萨缪尔森获得约翰·贝茨·克拉克奖时,年仅 32 岁。尽管他尚处于一个极其高产的学术生涯的早期阶段,但这个奖项和他的两本书的出版, 以及他被评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正教授,标志着他的经济学思想和他在经济学界的地位得以确立。这一阶段构成了《萨缪尔森传》这本书的重要主题,即从 1932 年开始(当时他还是芝加哥大学的本科生,第一次接触经济学),至 1948 年结束,在这 16 年间,经济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变化中最著名的便是“凯恩斯革命”(Keynesian revolution),它涉及一种关于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实施的、与国民核算中的一场革命密切相关的新的经济思维方式。

在这些发展过程中,萨缪尔森起到的作用是如此重要,以至理解了他的学术发展脉络,也就理解了这个剧烈变革时期一些最重要的发展脉络。

可能有人会好奇这本传记的厚度,仅仅是前三十年的人生故事,居然厚如辞海?

但本书作者罗杰·巴克豪斯却认为,因为是萨缪尔森,所以他值得。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慎良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出版发行
新华社 2025-03-02
历史|黄子卿:我的家在中国,我一定要回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24
历史|黄子卿:我的家在中国,我一定要回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24
阿西莫格鲁获诺奖后发声:AI有很大潜力,但错误使用AI或导致进一步不平等
澎湃新闻 2024-10-15
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3位获奖者什么来头?
中新经纬 2024-10-14
广东:72万考生答好“人生第一卷”
南方日报 2024-06-10
纪念《李自成》第一卷出版60周年 邓州将申办“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11
新知|格致出版社作者戈尔丁独揽202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格致出版社 2023-10-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