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之肾”重新通络 白洋淀渔民初尝生态福利
中国新闻网 2020-09-03 19:17

“30年未见的野生葫芦片子鱼能成群地看到,最近我还捉了十多条儿时能见到的刺泥鳅。”邵庄子村村民邵小贝是白洋淀土生土长的渔民,年近五旬的他向记者细数着几十年来白洋淀的变化。

8月中旬,一艘游船在白洋淀一处荷花塘边驶过

白洋淀是中国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和湿地生态系统,总面积366平方公里,有“华北明珠”的美誉,在调蓄洪水、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系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又称“华北之肾”。淀中143个淀泊星罗棋布,3700条沟壕水道纵横。

邵庄子村位于白洋淀东北部,属于淀中村,隶属于河北雄安新区安新县,邵小贝家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

“一个鱼俩眼,光吃没攒”,淀里人常用这句俚语形容邵小贝的祖辈、父辈们靠打鱼为生的窘迫光景。靠天吃饭,渔获也不固定,当地人又把这种生存状态称为“打活天”。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白洋淀兴起了网箱养鱼,一亩水面的网箱投入鱼苗一千斤,产出五六千斤属正常收获,渔民变身水产养殖户,大幅增收,大家争相效仿。

好景不长,因为高密度的网箱养鱼,大量鱼饲料、粪便发酵让水质富营养化,再加上清水补给不足、上游企业排污、淀内村落生活污水直排,导致白洋淀水质急剧变差。“一天四卡车,超两万斤的死鱼往外拉,血本无归!”邵小贝说,那些年时常会看见白洋淀水质变坏后养殖户们遭受的无妄之灾。

白洋淀78个淀区村均建有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做到了垃圾日产日清,污水从此不再排入白洋淀

生态发展,绿色优先。2016年底,白洋淀全部取缔淀区网栏网箱养殖。2017年,雄安新区的设立给白洋淀带来焕发生机的新机遇,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白洋淀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

底泥清淤、淀中淀边村污水垃圾厕所等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全面整治“散乱污”企业、启用白洋淀引黄泵站为淀补水、实施白洋淀水质深层次治理工程、对白洋淀流域地下水污染状况全面摸底等,从地上到地下,从上游到下游,从减污到补水,举措全面,成效明显。

不让一滴污水进入白洋淀,这是白洋淀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一项硬指标。北京排水集团雄安新区运维负责人刘岳华表示,“今年3月底投入运营的白洋淀农村污水、垃圾、厕所等环境问题一体化综合系统治理先行项目,对78个淀区村的污水进行全收集全处理,做到了垃圾日产日清,污水从此不再排入白洋淀。”

数据显示,白洋淀水质改善效果明显,今年1-6月,湖心区断面水质为Ⅳ类,部分水域能达III类标准。水量大了、水位高了、水质好了,一些消失的鱼种又回到白洋淀安家,各种珍贵的鸟类也成为淀区的常客。

“华北之肾”重新通络,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游人如织。2017年,邵小贝开始经营“农家乐”,水乡特色餐饮、体验捕鱼摸虾和淀区渔家生活,吸引着京津冀甚至山西、陕西游客到访。

8月中旬,白洋淀淀区邵庄子村村民邵小贝正在进行网络直播

特别是2018年,邵小贝开通网络直播,掌船携客穿梭于苇荡荷花深处,向游客讲述着“小兵张嘎”“雁翎队”的抗战故事。线上线下齐互动,昔日渔民变“网红”,邵小贝的收入也翻了番。

邵小贝的“互联网+生态旅游”的经营模式并非个例,仅邵庄子村就有20余名如他一样的“网红”,粉丝数万者更不在少数。

过了十月,白洋淀即将进入旅游淡季,邵小贝已在盘算着通过网络营销模式把当地苇编、蒲扇等水乡特色产品线上销售。目前,邵庄子村已成功引进同济大学、四川美院、西顿照明等10余家企事业单位入驻,研发芦苇饮品、建筑灯饰、手工艺品等几十种产品。

在生态优先理念之下,白洋淀迎来了产业升级与生态改善的良性循环,白洋淀里众多邵小贝们也在体验着渔民的变身和生态的福利。

文/记者 宋敏涛 杨在扬

编辑/王朝

相关阅读
南水北调中线平均每年补水白洋淀1亿多立方米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2-14
白洋淀因“南水”发生了啥变化?这里的鸟儿和村民有答案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2-12
美丽中国丨“华北明珠”白洋淀初夏风光旖旎
新华社 2024-05-09
河北省委常委张成中:白洋淀再现“荷塘苇海、鸟类天堂”胜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7
白洋淀野生鸟类增加至269种
中国新闻网 2023-12-07
环境治理建设者:打造污水处理系统守护白洋淀生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01
江河奔腾看中国丨白洋淀:碧波荡漾“活”水来 生态湿地鸟翩跹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10-07
看中国|白洋淀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新华社 2022-07-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