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路易丝·杜普蕾:语言生活
今天文学 2020-08-13 18:00

北岛在《言说与沉默》的序言中写道:“哲学止步的地方正是诗歌的开端。”哲学试图解释世界,而诗歌则是想和世界互动,与之接触。与大众化、抽象化、思想与物质的分离相反,诗歌强调的是个性、具象化、文字与现实的联系,强调的是用诗歌让感官体验回归到语言生活。

诗歌的创作就像是诗人与自身的一场赌博,既令人兴奋又让人痛苦。诗人用词就像是在掷骰子,将它们投在纸上,看看结果如何。有时候,一无所获;有时候运气好,能写出点什么。就如法国诗人斯特芳·马拉美所说:“骰子一掷,不会改变偶然”。事实上,存在就是偶然的。

突然之间,完全陌生的语言相遇,碰撞出火花:形成一个深刻与我们对话的隐喻,或是创造出了一种节奏韵律,让我们产生共鸣。因为某些未知的奇妙,语言变得有血有肉:滔滔不绝,热血澎湃,让我们看到了从未看到过的画面,让我们听到我们闻所未闻的声音,让我们感受到从未感受到的世界。然后世界向我们敞开怀抱,我们也敞开心扉,拥抱世界。

诗歌中有一种神圣的追求,这样的神圣与任何宗教和其机构都无关,而是出于自我重新发现的需要,身体与母亲接触——自我们学会说话起就被驱逐出去的失落天堂。在我们在开口说话之前,就已经通过诗歌重建联系,它旋律优美、富有节奏感,是言语出现之前的音乐。

诗歌是一个漩涡,或引导我们走向无限光明,或让我们跌入至暗深渊。有时候,这种力量不可估量。然而,文字和事物之间的这种碰撞是脆弱的,同样也是短暂的。一首诗一旦完成,语言就冻结了。奇妙的魔力消失无踪,日常语言重掌大权,但这样的语言是机械的,我们在说的时候,身体上根本没有共通的感受。我们也因此又一次丧失了五感。

加拿大东部的魁北克作家圣·丹尼·加尔诺将诗人看成是一群孩童,他们把文字当做玩物。通过置为动态,读者们才能听到诗人的声音,才能感受到写出这些诗作的诗人们,他们警觉敏锐,不再满足于(既有的)文字表达,而是根据自我,重新创造自己的语言,这些语言与他们本人相联,追溯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世界的感知。

诗人的任务是将语言保持在一种失稳状态,就像是维持在诗歌未完成的状态。如果我们把哲学比作散步,那么诗歌就是一段舞蹈,一曲终了之前,带领我们翩然起舞。存在是从万有引力定律和时间里夺过来的瞬间,这短暂的瞬间充满生机,让我们能够充分地与自我沟通,我们的身心不再分离割裂。幸好有这种失衡感,我们方能重新发现自己的灵魂。

每一首诗都是一场盛事,它源自于语言,能真正地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听到异国语言的诗歌也会为之感动的原因,即使我们不理解这首诗说了些什么,我们仍然能感受到与他人、与世界是相互连接的。尽管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存在差异,但我们知晓,我们是一体的,是同一类人:我们彼此相互联系。

文/[加拿大]路易丝·杜普蕾《语言生活》(翻译:李婉玉 审校:蔡比琼、黄峪)

作者:路易丝·杜普蕾Louise DUPRÉ(加拿大),作家和文学评论家。生于魁北克省,现居蒙特利尔。著有超过二十本书籍,其中十二本为诗集,获奖无数。其诗集《高于火焰》和《萦魂之手》均获得加拿大文学界的重要荣誉“总督奖”。杜普蕾是魁北克文学院院士和加拿大皇家协会院士。2014年12月,杜普蕾获颁加拿大最高荣誉勋章,以表彰她作为诗人、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与教授,对魁北克文学作出的伟大贡献。

来源:今天文学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赏读|詹福瑞:叶嘉莹先生说诗的魔力
中华读书报 2024-11-29
著名当代诗人梁小曼病逝,年仅50岁
扬子晚报 2024-11-15
赏读|谢莹莹:黑塞的生命之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05
文学|诗歌意象丰富、语言纯粹 著名诗人西川重磅诗歌代表作《巨兽》出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0
赏读|赵汗青:舞蹈家的自然之舌和象征之眼
北京文学 2023-07-03
赏读|年轻的诗歌学徒何以成长为大师? ​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30
赏读|重新定义波兰文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18
赏读|《语词博物馆:欧美跨艺术诗学研究》图绘欧美跨艺术诗学的谱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3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