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以来,我国南方频繁出现暴雨天气,多条河流出现超警以上洪水。洪涝灾害牵动着人们的心。在一线参与抗洪救灾的人中,有很多青年的身影。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0名18-35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5.7%的受访青年在关注抗洪防汛的新闻,受访青年最关注的三类信息是救援情况(69.8%)、险情发展(67.5%)和人员伤亡(63.9%)。抗洪防汛的青年“逆行者”中,受访青年最关注全力救灾的人民子弟兵(67.9%)、坚守一线的基层工作人员(64.8%)和自愿参与救灾的志愿者(61.2%)。95.9%的受访青年表示,如果有需要,愿意为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
95.7%受访青年关注抗洪防汛新闻
家住湖北宜昌的林蔚州(化名)是名85后,学设计类专业的他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创业,开了一家建筑工程公司。因为洪涝灾害,他公司在湖北的一些业务受到了影响。“宜昌一直在下雨,雨量很大,我们有的工程场地被水泡了,没办法施工,一些项目无法正常进行。城区积水排不出去,地势低的地方,水都从窗户进去了。部分小区地下室被水淹了,很多私家车泡在水里。而且积水都挺脏的,被水泡过的地方,收拾打扫起来很麻烦”。
江西省也是受灾较为严重的省份。7月12日7时,江西饶河鄱阳站水位已超1998年水位0.13米,突破有水文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江西全省防汛工作进入战时状态。
今年21岁的陈乐(化名)就是江西鄱阳县人,目前在外地工作。虽然不能回家,但他也在关注着家乡受灾和救援的情况。“我长这么大,第一次碰到老家发这么大水。前段时间老家因为洪灾没信号,我联系不上家人,非常着急,之后信号恢复,得知家人平安无事才放心”。
调查显示,95.7%的受访青年在关注抗洪防汛的新闻,其中39.8%的受访青年非常关注。
在各类抗洪防汛新闻中,受访青年最关注的三类信息是救援情况(69.8%)、险情发展(67.5%)和人员伤亡(63.9%),其他还有经济损失(55.9%)和物资供应(55.6%)等。
今年我国洪涝灾害范围较广。据应急管理部统计,截至7月22日,主汛期(6月1日)以来洪涝灾害造成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广西、贵州、广东、重庆、四川等27省(区、市)4552.3万人次受灾,142人死亡失踪, 3.5万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1160.5亿元。
95.9%受访青年愿意为灾区贡献力量
今年太湖出现了流域性洪水。江苏省水利厅2020年7月26日13时30分将太湖洪水预警由红色预警降至橙色预警。太湖平均水位降至4.62米,低于保证水位0.03米,但仍超警戒水位0.82米。
无锡市民刘菁(化名)的家,距离太湖只有5分钟车程,她告诉记者,7月初的时候,无锡市多条道路严重积水,影响到了人们的出行。
虽然目前太湖水位依然较高,刘菁却很淡定,“我相信国家和有关部门会进行科学的抗洪防灾部署。无锡市区处理完积水后,安排了警察24小时巡查,有他们值守,现在出行甚至比以往还通畅,路上不再堵车,大家都能正常上下班”。
“灾区房子被冲垮、庄稼被毁掉的画面让我觉得揪心,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基层工作人员、热心群众在抗洪救灾一线团结奋战的事迹让我感动。”在北京某私企工作的田佳卿虽然不在灾区,但非常关注南方洪灾的新闻,“我在视频中看到前线救灾的战士和基层干部双脚泡得发白,监测水位的‘水文人’顾不上吃饭,挺心疼的”。
每当灾害发生,都会有“逆行者”迎着危险冲上去,坚守岗位,扛起守护生命的责任。
调查显示,全力救灾的人民子弟兵(67.9%)、坚守一线的基层工作人员(64.8%)和自愿参与救灾的志愿者(61.2%)是受访青年最关注的三类“逆行者”,奋力守护家乡的普通人(57.5%)和响应号召返乡救灾的人(53.4%)也被很多受访青年关注。
每年7月下旬到8月上旬,我国华北、东北等地降水最集中,是北方防汛的关键期。
在7月13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水利部副部长叶建春表示,根据水利部和气象局会商的预测,预计黄河中游、海河南系、松花江辽河、长江、淮河、太湖等流域都有可能发生区域性较大洪水,北方这些流域多年未发生洪水,防汛的意识和工程的能力都相对偏低、偏弱,因此北方需要盯得更紧。
面对洪水和城市内涝,你了解如何避险吗?调查中,75.5%的受访青年表示了解,其中13.8%的受访青年表示非常了解,61.7%的受访青年表示比较了解,24.5%的受访青年坦言不了解。
作为此次受灾严重的地区,江西九江江洲镇7月10日发出“致江洲在外乡亲的一封信”,呼吁江洲在外18至60周岁的父老乡亲回乡共抗洪魔,在网上引发广泛关注。截至7月12日,已有近3000名江洲游子回乡抗洪,保护家园。
“洪水、瘟疫这些灾害的影响往往是广泛的,我们都无法置身事外。大家必须齐心协力,一起对抗灾害,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林蔚州说。
调查显示,32.4%的受访青年参与了南方洪灾的救援工作。95.9%的受访青年表示,如果有需要,愿意为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周易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