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年来收治戒毒人员近3万人,他们的未成年子女有3千余名。其中,戒毒人员非婚生子比例占了三分之一。这些非婚生育的子女有的一出生即成三无(无户口、无居所、无人抚养)人员,学习和生活中容易被孤立和歧视。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四川也是全国毒情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6月17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四川省戒毒管理局获悉,该局近期进行调研发现,四川因父母涉毒而失管脱管的未成年人数量大、问题多,且呈逐年递增趋势,亟需社会给予更多关注和帮扶。
目前,四川省戒毒管理局正在完善帮扶体系,该局呼吁加强各部门联动,与地方政府实现政策支撑,信息互通,人员共管,做到更大范围的关注和帮扶。同时注重顶层设计,建立戒毒人员等特殊人群脱管失控未成年子女帮扶制度,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希望协调扶贫移民、民政、财政等部门资金,为戒毒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帮扶提供资金支持,共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戒毒人员子女易受歧视孤立,无帮扶资金来源
据四川省戒毒管理局《关于帮扶戒毒人员未成年子女的调查研究》披露:2017年以来,仅被四川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收治的近3万名戒毒人员中,有婚姻史的约1.6万人,涉及已婚、非婚戒毒人员未成年子女近3千余人,其中0至7岁儿童有1642人,7至18岁未成年子女1850人。这些孩子中,戒毒人员非婚生育的占了三分之一。
四川省戒毒管理局称,帮扶戒毒人员脱管未成年子女工作,受到了戒毒人员子女所在地党委政府认同支持,但因戒毒人员群体具有较大社会危害,实践中,对她们未成年脱管子女的帮扶也还存在诸多困难不足。
该局认为,目前困难和不足主要存在三方面,一是社会关注度不足,部门联动缺乏制度保障。二是专业人员不足,工作覆盖面有限。三是无帮扶资金来源,帮扶缺乏可持续性。
该调研称,戒毒人员群体因涉毒违法犯罪现象普遍,社会群众普遍排斥,其未成年子女存在被歧视孤立的现象。另外,根据场所不完全统计,四川戒毒人员未成年子女三无人员,即无户口、无固定居所、无抚养人员占比大,地方政府民政部门近年来投入不少财力解决该问题,但在实践中脱管或失管问题仍然突出。
目前的法律法规,并未赋予戒毒所承担戒毒人员脱管失管未成年子女帮扶工作得责任或义务,工作开展多因个案而起,各级政府和司法部门尚未建立稳定的长效工作机制。同时,由于警力紧缺,且专业受限,戒毒部门对脱管失控戒毒人员未成年子女帮扶缺乏专业知识技能,凭经验和热情开展工作,工作深度和覆盖面有限。另外,经费来源也主要靠民警自发捐款,国家相关政策层面的帮扶资金无政策指导,使得帮扶工作难以进入场所,缺乏持续性。
调研提出,戒毒人员子女问题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全局性问题。
建议建立多部门保障联动机制,积极争取财政支持
许多戒毒人员的子女因亲情缺失,无人管教,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暴力倾向,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为防止戒毒人员未成年子女重蹈父母辈覆辙,近些年,四川司法行政戒毒系统通过设立帮扶基金,制定帮扶计划等形式,保障无人照管的未成年子女,在戒毒人员强制隔离戒毒期内不失控脱管。
其中,2018年-2020年共筹集资金16万元,帮扶164名戒毒人员未成年子女,解决他们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让戒毒人员未成年子女在政府、家庭和社会的关爱下健康成长。
据四川省戒毒管理局介绍,近些年,该局在戒毒人员收治入所时就开展摸底调查,建立戒毒人员未成年子女名单和管教台账,将有失管脱管情况的戒毒人员未成年子女纳入帮扶名单。主动对接戒毒人员所在地党委政府,联合公安、司法行政、妇联、扶贫、社区等多个部门,通过衔接帮扶、心理救助、延伸教育等方式,让多方力量共同参与。
此外,四川司法行政戒毒系统依托全省32个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指导站和凉山地区5个“爱之家”禁毒防艾法律服务工作站,整合本系统和社会资源,组织民警捐款捐物,常态化开展关心关爱救助工作。2017年-2019年两站工作人员共帮助51名戒毒人员未成年子女获得特困帮扶资金、43人重返校园、35人治疗疾病。
四川省戒毒管理局表示,目前这项工作开展多因个案而起,各级政府和司法部门尚未建立稳定的长效工作机制。该局呼吁加强各部门联动,与地方政府实现政策支撑,信息互通,人员共管,做到更大范围的关注和帮扶。同时注重顶层设计,建立戒毒人员等特殊人群脱管失控未成年子女帮扶制度,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希望协调扶贫移民、民政、财政等部门资金,为戒毒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帮扶提供资金支持,共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编辑/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