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新和赚取估值差是新三板基金的两大法宝
6月10日开始发行的首批可投新三板基金产品之一——华夏成长精选6个月定期开放受热捧,募集规模超过30亿元,并提前结束募集,后续将启动比例配售。“日光”“比例配售”重现。“这反映了市场对新三板投资的热情。”市场人士说道。
一年前,首批科创板主题基金获批设立,怀着对科创板的关注和期待,投资者纷纷携资金入场,产品发行之初频频上演“一日售罄”场景。一年后,伴随资本市场又一次制度创新应运而生的新三板基金,蕴含哪些投资机会?投资者应了解哪些新三板基金的核心情况?
近日,记者联系到第一批发行新三板基金的基金公司、多位新三板领域专家和券商人士,向投资者揭秘新三板基金创设的意义及获取超额收益的投资逻辑。
打新和赚取估值差
“如果您还够不到新三板精选层投资门槛,投资者们,您可以购买新三板主题基金了!”记者昨天的朋友圈几乎被“首批可投新三板基金发行”的相关信息刷屏了。在与身边代销基金机构人士交流后记者发现,此次第一批5只新三板基金开卖的热度不亚于一年前的科创板主题基金。截至发稿,记者了解到,首批5只新三板基金的首日发售情况十分可观,市场热情较高。
在宣传新三板基金时,某代销机构工作人员朋友圈着重向投资者提示了两大问题:一是新三板基金想赚的是什么钱?二是投资者是否了解该产品的风险等级以及如何正确配置?
公募基金进军新三板精选层是公募市场的一页新历史,与5年前的新三板专户产品不同,这次基金公司在产品设计上更加谨慎,投资配置风格也各有差异。
总体来看,产品在新三板投资中的收益来源主要有两个:新三板打新收益和参与新三板精选层投资赚取估值差。
打新新三板精选层,有望成为精选层投资的重要收益来源之一。
华夏基金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三板创新层挂牌公司完成公开发行(IPO)并进入精选层,将带来打新增强收益的机会。华夏成长精选6个月定期开放产品成立初期对精选层的投资就将以打新为主,控制风险,赚取可能的估值差,提高周转率。”根据安信证券测算,中性假设下首批拟精选公司打新收益率或在4%至17%之间。
另据《证券日报》记者获悉,精选层网下发行比例不低于60%且不高于80%,配售对象向机构投资者倾斜。而由于初期打新账户较少,公募基金打新中签率有望显著超过主板市场。
参与新三板精选层投资赚取估值差则是新三板基金收益的另一个来源。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29日,已申报精选层的44家新三板公司2019年平均收入增长率13.1%,平均归母净利润增长率37.9%,算数平均PE为26.48倍,发行底价对应2019年PE平均值仅15倍。盈利方面,超过50%的新三板精选层辅导公司的净利润在5000万元以下,但是从盈利质量(ROE)上看,ROE超过20%的公司占比达到31%,高于科创板和创业板。
华夏基金相关人士分析称,发行底价对应2019年PE仅为15倍,远低于创业板和科创板估值水平,一旦发行成功后有望出现较大估值套利空间。另外,富国基金(博客,微博)对记者称:“从精选层转板上市的标的还有望获得估值水平提升,精选层向沪深交易所转板期间,流动性有望进一步提升,从而带来估值抬升。”
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新三板的投资逻辑,我们要重视系统性的整体红利带来的溢价。从新三板基金发行来看,此次产品的资金流入对新三板深改意义重大。机构参与者对新三板市场结构、投资风格及新三板市场长期持续发展都非常重要。同时我们鼓励更多的投资者能参与到新三板基金投资的行列,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跨市场投资分散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首批新三板基金均是跨市场混合型基金,15%至20%投资于新三板精选层,其余资金将聚焦科创板、中小创、主板等成长股。招商基金对记者表示:“跨市场投资,既能够分享新三板历史性的投资机会,还能把握A股和港股市场上更丰富的优质成长企业价值,有助于捕捉多元化的收益来源,分散风险。”
“我们不会放过一个好的成长股,从多板块进行选股,使投资者分享到整个市场成长股盈利增长的收益。”某只新三板基金拟任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
从风险的角度来看,曾经火爆市场的新三板专户产品在流动性不足的困境中挣扎许久,时隔5年后,首批投资于新三板的公募产品的基金经理将如何看待这个老话题?
华夏基金对记者表示:“自2019年10月25日新三板改革启动后,其流动性已经开始改善。我们在参与新三板投资时,也会特别关注标的的流动性问题,以流动性的真实变化为核心跟踪要素,严格控制投资新三板‘精选层’的比例。根据产品具体规模和流动性的释放节奏,灵活把握,流动性好,则多投,流动性不好,则少投。”
记者从代销机构人士处了解到,在销售首批新三板基金产品时,代销人员十分注重对投资者的风险提示,普遍能引导投资者正确配置,并建议投资者在投资新三板基金之前仔细阅读基金信息披露文件,全面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文/证券日报记者 王思文
编辑/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