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的小女孩竟然得了乳腺癌!”北青社区报记者昨日获悉,妈妈发现13岁的丫丫(化名)内衣上沾了一点发黄的东西,一摸发现右侧乳房里似乎长了一个肿块,如鹌鹑蛋大小,有点硬但不是很疼。妈妈遂带丫丫到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乳腺中心就诊。经过超声检查以及粗针穿刺活检发现,丫丫患的是一种罕见的乳腺肿瘤——分泌型乳腺癌。最终经过医院的手术,目前丫丫恢复良好,已顺利出院。
网络配图
13岁女孩患上罕见分泌型乳腺癌
近日,丫丫妈妈发现13岁的丫丫内衣上沾了一点发黄的东西。仔细摸一摸右侧胸部,乳房里似乎长了一个肿块,像鹌鹑蛋一样大小,摸上去有点硬,但不是很疼。妈妈不放心,带着丫丫到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乳腺中心就诊。经过超声检查发现丫丫右侧乳房有一个4厘米左右的囊实性包块。
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乳腺中心医生付慧告诉记者,这个年龄的孩子常见的是乳腺发育、乳腺纤维腺瘤等表现,丫丫这种囊实性占位病变比较少见。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医生对丫丫右乳肿块进行了粗针穿刺活检,病理检查结果令所有人感到震惊:乳腺癌!而且是一种罕见的乳腺肿瘤——分泌型乳腺癌。这也是妈妈在丫丫内衣上发现乳汁的原因。
丫丫接受保乳手术,成功切除肿瘤
乳腺癌,作为头号“红颜杀手”,在广大女性中并不陌生,但在大多人的印象中,乳腺癌往往发生在成年女性中,13岁这个天真烂漫的年龄,似乎与“乳腺癌”完全沾不上边。面对年仅13岁小姑娘的这个病理报告,乳腺中心主任李毅和专家组成员多了几个问号:如果确定是乳腺恶性肿瘤,那淋巴结有没有转移?全身有没有转移?今后的治疗怎么选择?这么小的孩子乳腺能否保留?后续的全身治疗怎么抉择?今后她还有很长的人生道路要面对,乳腺发育、生育、哺乳……
幸运的是,妈妈带丫丫来就诊比较及时。医生给丫丫做了全身检查,没有发现远处转移征象。
因为这样的病例非常罕见,李毅与北京乳腺领域的其他权威专家进行了多学科病例讨论,最终为丫丫拟定了保留乳腺的手术治疗方案。既切除了肿瘤,也不影响丫丫今后的乳腺发育和成长。
李毅亲自主刀为丫丫进行了手术,不仅完全切除了肿瘤,而且在腋窝中成功找到5枚前哨淋巴结,切除后病理诊断显示为阴性,这意味着淋巴结还未转移,保乳保腋均成功,这让乳腺中心的医护团队感到了一丝欣慰。
丫丫术后恢复很好,目前已顺利出院。李毅表示,后续的治疗会尽可能选择对丫丫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措施,团队会一直进行随访和观察。
儿童乳腺癌发病率低,极其罕见
现在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来了,儿童怎么也会得乳腺癌,儿童乳腺癌是不是更加凶险,能不能预防呢?
付慧介绍,儿童乳腺癌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病,占儿童恶性肿瘤的比例<1%,占乳腺癌患者的比例<0.1%。实际上,目前国际上报道的儿童乳腺癌患者只有大约30例。丫丫得的分泌型乳腺癌是儿童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分泌型乳腺癌“偏爱”小孩,分泌型乳腺癌中37%的患者小于20岁。1966年,美国 McDivitt 和Stewart首次报道了7例这种类型的儿童乳腺癌。去年3月份,国内报道一例3岁的分泌型乳腺癌,是目前年龄最小的患者。更值得关注的是,分泌型乳腺癌男孩也会得,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6。
分泌型乳腺癌的病因尚无定论,可能与基因易位有密切关系,研究显示分泌性癌具有特征性的染色体t(12; 15)(p13; q25)平衡易位,ETV6-NTRK3基因融合。该种乳腺癌具有特殊的流行病学、大体形态、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特点,目前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组织学类型。幸运的是,研究显示,这种基因异常不会遗传给下一代。
分泌型乳腺癌并没有想象中可怕
丫丫还这么小,她在治疗后能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经历青春期和以后很长的一段人生之路?
付慧表示,应该是可以的。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分泌型乳腺癌5年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2%和 76.5%,儿童患者预后更好,十年生存率达90%以上。据文献报道,19例男童分泌型乳腺癌患者随访4-120个月后,所有病例均未发生复发和转移。
由于分泌型乳腺癌预后较好,大部分小朋友肿块切除后,不需要放疗和化疗,也不会影响到未来乳腺组织的发育。
分泌型乳腺癌可以尽早发现吗?
付慧解释,分泌型乳腺癌在乳头、乳晕复合体下多见,可能会是绿豆大、黄豆大小的无痛性肿块,可能也会像丫丫一样合并乳头溢液情况。但并不是小朋友乳腺出现的肿块,都是分泌型乳腺癌。
一般小朋友乳腺尚未发育,即使出现了肿块,大部分情况下也是良性的,不用特别紧张或是恐慌。但如果摸到肿块,家长一定要重视,及时到医院检查。
医生可以通过超声、穿刺活检等检查,判断是不是性早熟或其他病因。
总之,不管是小女孩或小男孩,如果乳腺出现了乳汁分泌或肿块,家长一定要重视,早期发现,早期就诊,早期接受规范化及个体化治疗。
记者|黄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