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蓝靛厂和火器营
原来很多人不知道火器营,但自《探清水河》流行后,很多人知道了火器营。
北京西郊的蓝靛厂和火器营,不了解以为是一个地方,实际上两者不是一个地,而是相邻的两个地方。
蓝靛厂,明清时期,出产青蓝色染料的基地。明朝叫“内织染局”、清朝改称“织染局”,织染局外署辖蓝靛厂。蓝靛厂曾是个商铺林立的繁华之地,这里的老字号有“德源成”、“德源兴”的酱菜,“月盛斋”的糕点,“永利斋”满汉饽饽铺,“仁昌”绒线铺,“德丰聚”的木工房和西门当铺,这些店铺直到五十年代还很红火。
蓝靛厂之所以繁华,因这里临近两个八旗兵营,一个是西侧的老营房,另一个是北边的火器营。
说起老营房,就要说到圆明园八旗护军营,雍正二年(1724)于圆明园周围建营房八所,选在京八旗护军三千名、养育兵九十六人别组成营。因设八旗,分布于圆明园周围,而这个老营房,就是圆明园八旗中的镶蓝旗。
关于火器营,最早设于康熙年间,原在京城内。清乾隆35年(1770年),把火器营分两部分,一部分还在京城内,叫内火器营。另一部分就是迁移到蓝靛厂北,叫外火器营。火器营与圆明园镶蓝旗相邻,两者同是兵营,因为外火器营建的比较晚,所以圆明园镶蓝旗就被称为老营房。
清乾隆帝第五子荣纯亲王永琪七世孙、著名满学家金启孮先生小的时候就经常生活在火器营,在清末,火器营和老营房是两座满城,有城墙和城门,作为军事禁区,外人是不许进入的。到了民国,满城被扒了,兵营已经不存在,八旗兵只能在附近种地,这里变成农村,老营房和火器营变成村落的名称。随着近年城市化改造,这里已经变的高楼林立,蓝靛厂、老营房、火器营,只变成了街道名称。
蓝靛厂,包括厂大街、厂后街、厂北街、厂胡同、红门村、下村、石佛寺、戏楼。最出名的是立马关帝庙。清朝把关帝作为护国神,每个八旗驻地都建有关帝庙,为表示尊敬,八旗兵没有直接呼关帝名字的,开始叫关玛法(满语关爷爷的意思),后通用汉语了,就叫关老爷,关帝庙被俗称老爷庙。
二、探清水河的故事和疑点
老营房、火器营这些满族聚集地,流传很多民间传说,也有人帮助收集整理。关于探清水河的故事,因为旧社会在北方各地都非常流行,但被作为淫词小曲。在新中国,反对低俗,所以这故事被人淡忘了。多亏近年来郭德纲等把这小曲挖掘改编,让这凄美的爱情故事重见天日,并让《探清水河》广为人知。很多人包括一些满族前辈专家也有过考证,考证都认为是发生在晚清时候火器营的一个真实故事,我也曾写过文章《《探清水河》在满族人口中的真实故事是怎样的?》。
但现在思考,其中有很多疑点,现在分析如下:
1、这故事的发生在清末,经考证宋老三原名是松三,松的满族老姓可能松加拉氏,松三两口子开了个大烟馆。这里违反了清朝两条禁令,一是八旗的旗人禁止经商。二是旗人禁止吸烟。
有人或许说,到清末,管理松动了,可能没人管。真的不可能。这是天子脚下,慈禧经常居住颐和园,京郊的满族都流传慈禧每次去颐和园,途径这些营房都会去看望旗兵,慈禧非常严厉,发现有违法的事情,也是一顿臭骂。但慈禧又想是自己的大家长,骂归骂,又非常心疼大家,看到大家生活困难,每次都拿自己的贴己钱给旗兵赏赐,所以在八旗兵里,慈禧的口碑是非常好的。
即使到清末,旗人不许经商的规定执行的很严,所以很多旗人有某项爱好或者说是一技之长,也不许经商赚钱。老北京通金寿申先生写的《老北京的生活》等书,就记录了晚清很多老北京旗人真实故事,有的唱戏非常好,但只能当票友,作为爱好玩玩。有的做菜非常好,但也不能开饭馆,只是有的人家里办喜事等请去给掌勺。
关于旗人禁止吸烟,《大清律例》就明确规定:在禁止吸烟地区吸烟的,旗人要枷号(拘留)两个月。营房内肯定是属于禁烟之地。1905年6月27日《大公报》以“太后戒烟确闻”为题作了报道:“皇太后近日颇研究卫生要旨,以纸烟有害脑力,于日前将孔雀烟八箱,全行掷弃湖中,并戒在内廷服侍之内监及宫女等人,一概不准再吸纸烟。”慈禧太后连纸烟都禁止,何况鸦片呢?1907年初,学部议定禁止中小学学生吸烟,并通饬各省实施。
所以如果宋老三真是旗人,肯定不许可经商。营房内管理严格,更不可能有大烟馆。
2、清朝旗人不用汉姓,《探清水河》故事发展在晚清,清朝是命令禁止满洲旗人用汉姓的。如果按歌词宋老三,即使是松老三也不可能,因为满洲人习惯是称名不举姓,无论是官方文件,还是民间的叫法,是没有把姓和名连读。
整个清朝,满洲人是只称名不称姓。这样即使是姓松加拉氏名老三,一个是不可能把满姓简称松,二也不会把姓和名连读。
即使说老三是绰号或外号,也是不可能带姓氏的。满洲人改汉姓和汉姓与名字连读,是进入民国以后,避免被歧视和迫害而改的,在晚清,是不可能这样叫法。
在歌词中男方一直叫小六儿或是六哥哥,考证中说他是佟佳氏,但歌词是没有佟小六的说法。小六儿的叫法就符合清朝满洲人的习俗。
3、营房外人不能进入。前面说了火器营在清朝就是一座满城,有城墙有城门,作为军事禁区,外人是禁止进入的。如果把大烟馆开到火器营里面,一是火器营的领导不答应,另一个作为对外人经商,外边的人根本进不来,如何能经营?
三、发现新的解说
关于各位专家的考证,因为晚清距今久远,加上长期《探清水河》作为淫词小曲,人们也忌讳谈论,所以专家采访的人可能记忆有误差,或是传说中有讹传,所以出现我上边说的几点疑点。
最近,京西外火器营正黄旗后裔的老人张宝兴给了比较明确的回忆,下边这一段就张宝兴老人的回忆:
历史久远,传说免不了走样儿。以讹传讹更是难免。 火器营不是现在有的文章说的仅有几十户儿。火器营有南北三条大街和东西一条大街。东西门大街将火器营分为南四旗北四旗。北四旗建空军学院时被征占。只剩了南四旗。胡同都是东西向。一条胡同儿就至少四五十家儿。起码应有两千家儿左右。
关于《探清水河》里的宋老三既不是火器营的,更不是蓝靛厂的。而是火器营北门外的。宋老三是汉族人,女儿大莲儿自然也是汉族人,歌词中的小六儿是旗人,因为满汉不通婚,双方家长都是不同意这门亲事,才有了《探清水河》故事里悲剧情节的发生。
关于满汉不通婚,确切说是不问满汉,但问旗民,就是八旗内可以通婚,但旗人不能与不在旗的民人结婚。
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二月二十三日,慈禧发布懿旨正式废除了旗民不通婚,原文如下:
我朝深仁厚泽,沦浃寰区。满汉臣民,朝廷从无歧视。惟旧例不通婚姻,原因入关之初,风俗、语言或多未喻,是以著为禁令。今则风同道一,已历二百余年,自应俯顺人情,开除此禁。所有满汉官民人等,著准其彼此结婚,毋庸拘泥。至汉人妇女,率多缠足,由来已久,有伤造物之和。嗣后搢绅之家,务当婉切劝导,使之家喻户晓,以期渐除积习。断不准官吏胥役藉词禁令,扰累民间。如遇选秀女年份,仍由八旗挑取,不得采及汉人,免蹈前明弊政,以示限制,而恤下情。将此通谕知之。
现在故事具体年代难以考证,即使是发有废止满汉不通婚的禁令,但长期的习惯还是要延续很长时间,不要说是晚清,就是到民国,还是有很多旗人家长不让子女与汉人结婚。
比如老舍与胡絜青是由满族学者罗常培介绍的,相识的时候,老舍31岁,胡絜青26岁,在民国的时候算非常晚的大龄男女青年,之所以这么晚,估计一大原因,两人都是满洲人,还是想在族内找配偶,最后还是由族内的罗常培介绍成功。
在解放初期搞的民族调查,也发现很多例子。如1958年大连机床厂的满族工人王某说:我爷爷的民族观念比较传统,要求所有子女都要族内通婚,不允许娶汉人。结果,我三十多岁才找到一个满族女人结了婚。
所以,张宝兴老人给的《探清水河》故事版本很可信,悲剧的原因是旗人小六儿父母不同意两个人婚事,大莲的父母也不同意,真的类似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最终导致大莲跳河自尽。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