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疟疾老药氯喹:体外实验显示对新冠病毒有良好抑制作用
科技日报 2020-02-17 08:15

2月15日,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张新民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了一种药物——磷酸氯喹。其表示,体外实验显示磷酸氯喹对新冠病毒有良好抑制作用。“目前正在北京、广东等十多家医院开展临床研究,累计入组患者超过100例。近期,湖南省也将启动磷酸氯喹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临床结果初步显示,磷酸氯喹对新冠肺炎有一定的诊疗效果。”

正如张新民所说,磷酸氯喹是一种上市多年的抗疟疾药物。要追溯它的历史,可以从奎宁说起。

1820年,法国著名药学家Pelletier和 Caventou成功从金鸡纳树皮中提炼出历史上最早的抗疟疾药——奎宁,使得奎宁成为治疗发热性疾病的首选药物。

上世纪30年代,德国科学家合成发明了与天然奎宁化学结构相近的人工合成抗疟疾药氯喹。它相比奎宁更加安全有效,因此广泛用于治疗和预防疟疾。

由于没有对药物使用剂量的安全范围进行试验和摸索,氯喹的使用剂量过大,是治疗疟疾所需的十数倍,随即而来的是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部分病人出现眼底疾患,甚至失明。

1944年科学家在氯喹的基础上研究出一种新型抗疟疾药——羟氯喹,治疗作用与氯喹相近,但毒副作用显著减少。它跟氯喹的区别在于用羟乙基替代了氯喹中的一个乙基,正是因为这一小小的不同,使羟氯喹在人体胃肠道吸收更快,体内分布更广。

后来,一部分恶性疟疾原虫对氯喹产生了抗药性。上世纪60年代,抗氯喹恶性疟疾在东南亚严重扩散。1964年,越南政府向中国请求帮助。于是,就有了现在国人已经熟知的“523任务”,有了后来屠呦呦发现抗疟疾药物青蒿素。

当然,老药也可以新用。氯喹还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肺吸虫病结缔组织病等,另可用于治疗光敏性疾患。也有研究证实氯喹在艾滋病、肿瘤方面有一定治疗效果。

那么,氯喹是怎么发挥抗病毒作用的呢?

研究表明,有如下几种机制:

1.由于氯喹可以改变内吞体的PH值,对通过内吞体途径侵入细胞的病毒感染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如博尔纳病病毒、禽白血病毒、寨卡病毒等。

2.氯喹可以通过抑制病毒基因表达影响病毒复制。体内外试验表明,氯喹能改变HIV病毒gp120包膜的糖基化模式,抑制CD4+T细胞内HIV病毒的复制。

3.氯喹作为一种良好的自噬抑制剂,可通过影响自噬反应干扰病毒的感染和复制。

动物试验表明,应用氯喹能有效抑制禽流感H5N1鼠肺中的自噬作用,减轻肺泡上皮损伤。也有报道发现,氯喹能阻断寨卡病毒诱导的自噬现象,从而抑制病毒复制;小鼠试验中也显示氯喹能切断寨卡病毒自母胎途径垂直感染。

2004年,在关于SARS病毒的研究中,有报道显示国外科学家研究发现氯喹可抑制SARS病毒在体外复制。

从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上也可看到,有多项使用氯喹/羟氯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世卫组织:瑞德西韦和羟氯喹在治疗新冠方面疗效甚微
界面新闻 2020-10-16
巴西研究显示:羟氯喹治疗新冠不仅无效还可能有害
​新华社 2020-07-31
《自然》刊发两项研究:不支持使用羟氯喹和氯喹治疗新冠患者
澎湃新闻 2020-07-23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中止羟氯喹治疗新冠临床试验
新华网 2020-06-21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停止羟氯喹临床测试:对新冠无效
央视新闻 2020-06-21
诺华宣布停止羟氯喹治疗新冠的临床试验 尚无功效结论
澎湃新闻 2020-06-20
美药管局撤销氯喹和羟氯喹治疗新冠患者的紧急使用授权
新华网 2020-06-16
曾服用两周羟氯喹 特朗普年度体检报告出炉
海外网 2020-06-0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