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艺考拼的是颜值还是实力
艺考解读 2019-09-27 09:02

和往年一样,今年艺术类院线的招考依然炙手可热,报考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知名院校的考生人数均刷新了去年的纪录。艺考之所以如此火爆,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环境下,艺术教育的普及、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的提高,以及文化产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相关。

艺考考场上,美女帅哥如云,颜值和青春活力爆表,本就惹人注目。在明星低龄化的趋势之下,参加艺考的明星考生越来越多,更点燃了娱乐媒体的报道热情。从2010年《家有儿女》的两位童星杨紫、张一山双双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开始,到周冬雨、刘昊然、关晓彤等演员艺术院校榜上有名,再到今年“奥运女孩”林妙可、TFBOYS成员王俊凯等加入艺考大军,明星在艺考过程中和普通人一样,通过考试一分高下,“去神化”的噱头正好契合全民娱乐时代人们的消费心态。在这过程中,明星考生的经纪团队和娱乐记者携手摸索出了一条运作传播之道——考前考后发通稿,考中直播及公关化粉丝联动,以紧凑有序的宣传策略和报道节奏,不断向公众披露明星考场表现、考试成绩等不为人知的细节,满足了围观群众的窥私欲,巩固这些偶像积极向上、认真努力的形象设定。业界的疯狂追捧,也往艺考这个火堆里加了一把干柴。这两年,艺考成签约或出道现场的案例频现。考生通过媒体或星探发掘,成为一时的舆论焦点,进而被某家经纪公司相中,纳入麾下,成为潜在的明日之星。也有的经纪公司趁着艺考的热度,宣布签约旗下的新人考生出道,狂刷存在感。在造星工业的几方合力之下,艺考的传播力与关注度不断攀升,从业内热点演变成社会狂欢。

被舆论放置于聚光灯下,对艺考而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促使相关高校及政府部门对“艺考”流程进一步规范管理,让考试相关信息更加公开透明,给考生一个公平的考试氛围。另一方面,有的媒体为吸引眼球,对“艺考”报道的分寸把握失度,或过于追求明星效应,将其塑造成一夜成名的“梦工厂”,或一味放大腐败、功利等不良倾向,把其描绘成藏污纳垢的“烧钱”运动。不管是哪种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各界,尤其是考生和家长对艺考的认知。

总而言之,艺考并不是高考的捷径,也不是成为明星的跳板。它终究是一场普通的考试,是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前置环节。艺考的成功不代表高考的成功,也不能说明就业就可一帆风顺,更不意味着财富梦、明星梦的实现。就算通过艺考成功走上了艺术之路,也并不代表从此“黄袍加身”,一劳永逸,成名成角,处处光鲜,片酬天价,生活奢侈,粉丝成群。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存在渴求快速成功的焦虑心态,在所难免。然而,艺术与娱乐不同,它还担负着启迪思想的责任。艺考,最终考察的是对艺术的理解、文化修养以及考生的气质、内涵,这需要漫长的学习积累和艺术熏陶。在这场关于分数与特长、梦想与现实的“博弈”中,靠走捷径一步登天的情况毕竟是偶然现象。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之中,考生们唯有静下心来,为了实现艺术梦想而不懈努力,由此获得的每一点进步和成绩才来得更实在长久有意义。

令人欣喜的是,在持续高温的艺考“热”中,我们还捕捉到了一些“冷静”的变化。比如,艺考考题设置更趋向于全面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对文化课成绩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以及一些艺术院校应新媒体迅猛发展的需求而设立了以互联网、游戏、衍生等为关键词的新专业。同时,虽然艺考培训仍然乱象丛生,但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了有些机构秉承专业主义精神,呈现出高质量的效果,比如北京中艺纵横艺术教育等机构,得到了社会和媒体的一致认可,在2018年艺考中,3名中艺纵横编导学员进入中国传媒大学专业前10名。从这个角度看,相关管理部门和艺术院校正试图通过艺考的风向标,对艺术教育过于注重实用性,而忽略基础的人文素质问题进行强力匡正,引领其向尊重人才培养和艺术发展规律的初衷回归。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之下,考生、家长乃至社会大众对艺考的态度终将回归理性,使更多考生的艺术梦想照进艺考的现实。(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教授)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艺考之路
中国青年报 2024-01-15
艺考改革全面落地,变化几何?
新华社 2023-12-18
营造清朗的艺考培训环境
人民日报 2023-08-22
浙江教育观察:艺考不再“易考” 艺考生何去何从?
中国新闻网 2023-03-05
绕不过去的艺考培训潜规则?
法治周末 2022-11-12
细分同类化专业、打造王牌专业……2022艺考招生新趋势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03-30
中国传媒大学明年艺考25个专业招854人 新增两个专业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0-12-02
今年本科艺考结束“云”初试 新型招生方式将助力艺术教育改革
人民网-教育 2020-05-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