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11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是京堰研学的第二天,我们参观了丹江口大坝。站在坝下,看着宽阔的水面和高大的坝体,我只能用“壮观”来形容。而当我们登上大坝,看到大坝两边高达72米落差的水面时,更是不知道用什么更为壮大的词来形容。
下午,我们到达丹江口党校,采访了丹江口市蒿坪镇党委书记谢霞阿姨。她专门给我们讲解了“1336护水办法”,原来“1”是一个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统筹全局;第一个“3”是水质巡护、综合执法、环保警察三支队伍;第二个“3”是监管、调度、监督三个平台;“6”则是断面水质监测、卫星遥感监测等六大系统,织成了“空、天、地、水”的立体监控网。她还分享称,很多基层工作者从年轻时就一直坚守在这里,他们不愿意退休,不愿意离开工作岗位,就想守护这一泓清水,让它永续北上。
轮到我提问时,我好奇地问她,当地有什么政策助力青少年在志愿服务方面守水护水。她分享说,当地有小水滴志愿者活动,中小学还会开设很多守水护水的特色课程,这些都是当地的常态化教育,小水滴志愿者注册人数上万,这些同学从小就参与护水,从小就被培养为守水护水员。
最后我问她对我们青少年有什么期待。她回答说:“多迈开脚步丈量世界,把书本上的‘线’,变成生活里能用的‘量’,成为光,照亮前路。”她还希望我们把这次研学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传达给更多的人,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做好守水护水的工作。
没想到采访结束后,当地媒体还过来采访了我。我当时有点紧张,但更多的是开心和自豪。
在丹江口大坝上,当地媒体记者问我这次研学有什么样的感受。我回答说:“我们在北京每天喝的水,原来是这么多人用智慧和坚守,从千里之外的湖北送过来的。不管是基层护水工作者,还是上万名小水滴志愿者,大家都在为南水北调工程努力,这让我觉得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在一起。如果下次还能有幸来到这里,我希望采访一下当地守水护水的民众,看看在他们眼中,守水护水是怎么样的,他们又对这一泓清水有怎样的感情。当然,我们青少年更不能辜负这份期待,以后要把学到的知识用在实处,好好守护身边的环境。真的很感恩这些默默奉献的人,也对南水北调工程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文/刘一姈(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启承书院4班)
指导老师:于晓磊
编辑/倪家宁
校对/李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