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等七部门11月12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旨在夯实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基础,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意见》提出六大重点任务,强调小初高各学段有效衔接、实现融合贯通培养,探索适合科技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同时防止功利化倾向和加重师生负担。
《意见》提出六大重点任务,包括构建协同贯通的育人体系,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激发科学兴趣、学习科学方法、培育科学精神;建设开放融合的课程生态和教学方式,以学科融合重塑课程教学生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加强素养导向的教研引领和综合评价,建立健全科技教育评价机制,推动教研与教学一体化发展;注重形态多样的资源开发和环境建设,优化教学空间,为学生体验真实情境下的科技探究实验和工程技术实践提供平台,同时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科技教育栏目,推动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推进高质高效的师资建设和家校社协同,将科技教育全面融入教师培养与培训体系,增强教师实施科技教育的能力素养,依托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共建区域科技教育中心;推动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多边合作网络。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强调,科技素养的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纵向衔接的过程,为推动各学段有效衔接、实现融合贯通培养,《意见》提出,小学低年级重在通过生活化、游戏化情境,点燃和呵护好奇心;小学中高年级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中深化概念理解,建立跨学科联系;初中阶段聚焦真实问题解决,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推动学生从现象认知向规律探究与方法掌握过渡;高中阶段鼓励学生接触科技前沿,进行实验探究和工程实践,系统掌握科研方法。
在科技教育的教学方式上,《意见》鼓励学校“一校一策”制定实施方案,基于真实情境问题解决,采用项目学习、问题探究、任务驱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动手实验、实践探究,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同时,积极探索“科学家+教师”联合授课的“双师课堂”、基于元宇宙虚拟实验室等前沿技术的“未来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在评价方式上,科技教育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等多元化、发展性评价方式,不得简单以考试等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片面评价,防止功利化倾向和加重师生负担。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雷嘉
编辑/汪浩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