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数以千计的街巷中,以果木而称的曾有数十个,如枣树胡同、枣林前街、樱桃胡同、樱桃斜街、桃园胡同、葡萄院、葡萄园、核桃巷、核桃园等。这些街巷多因早年间有果木种植得名,且有鲜为人知的历史与掌故。
以枣称名
寓意日子甜蜜
枣树为北京常见树种,果实成熟后多呈红色,味道甜美,寓意日子过得红火、甜蜜,颇有吉祥之意,故广为种植。京城以枣树而称的地名有枣林胡同、枣子胡同、枣子营胡同、枣林大院、枣林街、枣林前街、枣林后街、枣营等,均因早年间有枣树栽植得名。
从动物园枢纽站乘19路公交车,到枣林前街路口北站下车,往南不远便是东西走向的枣林前街。沿街而行,昔日的老街已被楼宇所代替,充满现代气息。
据《北京市宣武区地名志》载:枣林前街东起右安门内大街北口,西至广安门南顺城街,明时称“枣林儿”,属白纸坊。其名与唐代古刹崇效寺有关。清《日下旧闻考》云:“元至正初,以唐贞观元年(627年)所建佛寺旧址建寺,赐额崇效寺……环植枣树千株。”清时因此称崇效寺为枣花寺,街称为枣林街,后枣林被毁,在此形成聚落。民国以后其北侧街巷称枣林前街,南侧街巷称枣林后街,另有枣林斜街、枣林一巷、枣林二巷、枣林三巷等。
枣林大院位于西城区中北部,南北曲折走向,北起博学胡同,南至灵境胡同,东通府右街,形成于明代。据传街巷内有一空地,植有枣树数十株,清代称枣林,属镶红旗辖地。清末有大户人家在此建成宅园,将枣树圈于园中,遂称枣林院,1911年后称枣林街,也称枣林大院,沿街多为平房。1998年因旧城改造将街巷拆除,今东部新辟街道仍以枣林大院而称。
枣子胡同位于东城区中部,北起上堂子胡同,南至东河漕胡同,清光绪年间称枣子营,因原有枣林得名。民国时分称南找子营与北找子营(找子营为枣子营谐音),1965年合并南北两段定名为枣子胡同。因危改拆除,原址现为枣苑小区。
以樱桃称名
形成于元代
乘15路公交车到琉璃厂南站,向南而行不远,穿过藏家桥胡同,便来到樱桃斜街的西端。这是京城最为悠久的街巷之一,始于元代。
蒙古灭金之后,元朝政府放弃金中都城,在金中都城东北面另建元大都城。金中都城的施仁门(位于今虎坊桥西侧)内的丁字街(位于今菜市口附近)是一个繁华市场。新建的元大都城的商业尚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大都城内的人们多到中都城购买所需物品。当时出大都城丽正门(今正阳门)向西南到丁字街,逐渐被人们走出一条从东北向西南倾斜的道路,后形成街区,清代因植有樱桃树,称樱桃斜街。
沿街向东而行不远,便来到“梨园公会”门前。这是具有近百年历史的京城行业公会之一。1928年叶春善、王长林、侯喜瑞等京剧名家发起成立“北平梨园公益会”,为救济生活贫苦的同行而设立公益组织,会址设在樱桃斜街。1936年又改组为“北平梨园公会”,推选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高庆奎等人为理事,曾救助多位生活贫困的京剧演员。而今经过修葺,大致保留原貌,尤其是门檐下悬挂的“梨园公会”,格外引人注目。
再往东走,便来到街巷北侧的樱桃胡同,其南起樱桃斜街,北至杨梅竹斜街,形成于清代。此胡同原名皈子庙,因巷内有皈子庙得名。1965年整顿地名时,因南通樱桃斜街改称樱桃胡同。这条胡同长不过百米,西侧入口拱形门头有“樱桃百花园”五个大字。街巷内多有绿植,显得颇有生机。
以桃称名
尚有旧貌可寻
老北京民俗中视桃木为“百鬼所惧”之“镇木”,而将其果实视为长寿的象征,故民间多有种植。京城以桃而称的胡同曾有20多条。
乘105路电车到西直门内下车,沿路北的马相胡同而行,几分钟之后,便来到前桃园胡同和后桃园胡同。
一位久居于此的老人介绍,明代这里泛称桃园,以桃树园得名。当时设有御马监官房,有十余名太监掌管御马草场,于是在草场东面空地辟桃园十余亩,种植白玉桃百株。其果虽小,但洁白如玉,味甘浆足,夏末采摘后供奉给皇宫后苑,颇为后妃们所青睐,故将此园称为“御桃园”。到了清朝,御马监废、草场亦废,这一带逐渐成为平民区,形成街巷,初称桃园胡同,后又分出三条,为了区分,根据地理位置分称前桃园胡同、后桃园胡同与东桃园胡同。民国时沿称。多年前在此建成住宅区,因历史上有御桃园,故谐音称玉桃园,而今多条公交线路在小区北侧二环路上设玉桃园站。
漫步前桃园胡同,已不见昔日风貌,改造成宽敞的大街,而后桃园胡同尚有旧貌可寻。
以葡萄称名
为北京葡萄酒发祥地
乘地铁6号线,到车公庄西站下车,出D口,便是西城区展览路街道所辖的葡萄园小区,这葡萄园之名已有百余年历史。
据北京果树学会的刘先生介绍,这个葡萄园是京城最早栽植葡萄的地方,清宣统二年(1910年)植有从欧洲引入的红葡萄、白葡萄等。葡萄园四周以木栏而围,葡萄架为南北向分布。1912年首次结果,并以此在酒坊生产出我国最早的起泡葡萄酒(香槟酒),因而这里也成为北京葡萄酒的发源地。后尚义酒厂在京城西北部的黑山扈另辟葡萄园,该园废弃,遂成为农田。20世纪50年代初在此始建居民区,因历史上有葡萄种植,故名葡萄园小区。
他还告诉我,在西城区还曾有个称葡萄院的地方,地处今德胜门西大街南侧,因清末有葡萄栽植,1911年后始称葡萄院,清代形成街巷,沿称葡萄院之名。如今这条胡同已经拆除,附近建成玉桃园三区。
以核桃称名
祈愿和美和谐
核桃之“核”与“和”谐音,故有和美、和谐、和好、和善之意,又因果仁成对,象征财富积累,且外壳坚硬,象征坚韧,故为人们所青睐。
乘地铁4号线到西四站下车,出D口,沿羊肉胡同西行不远,便来到核桃巷北口,这是一条狭窄的小巷,没有街巷名牌,只能从门牌号码确定这就是核桃巷。一位70多岁的老人告诉我,核桃巷的来历与这里曾有过的核桃院有关。
早年间,胡同南面的护国关帝庙外有一户人家,在院落内植有一棵高大的核桃树,结出的核桃去皮后,倒过来仔细观看,上面的纹路犹如石狮子的鬃毛,所以称狮子头。这种核桃主要用于把玩,每至核桃成熟时,不少人慕名到此,以求得到一对狮子头,由此将临近的胡同叫成了核桃院胡同,清代改称核桃酿胡同,民国后演变为核桃瓤胡同,1965年定名为核桃巷。
乘76路公交车,到核桃园东街下车,便来到西城区广安门内街道所辖的核桃园东街。据广安门内街道的朋友介绍,这一带原称核桃园,此地曾有善果寺,明代重建,寺外有一香火地,因植有数十株核桃树,俗称核桃园。民国时形成聚落,沿称核桃园。1965年整顿街巷名称时,以街巷所处方位称核桃园东街、核桃园西街。随着时代变迁,这两条街道发生了很大变化,旧貌几近消失,建有核桃园南里小区等,并设有核桃园社区。
文/户力平
供图/户力平
编辑/李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