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的雨水比往年明显增多,根据北京市气象部门统计,6月1日至8月20日8时,北京累计降水量为586.0毫米,比常年同期350.5毫米偏多67%,比去年同期546.0毫米偏多7%。从体感来看,不少市民反映,近期蚊子更加“猖獗”,叮咬更频繁。北京市疾控中心的监测数据表明,今年7月以来,蚊虫密度确实高于往年同期。今年,疾控部门的工作比往年繁忙了不少,尤其针对白纹伊蚊的专项监测,不仅增加了监测点位数量,而且增加了监测的频次和方法。
降水增多推高今夏蚊虫密度
“监测结果显示,7月以来蚊虫密度高于往年,与市民的感受一致。”北京市疾控中心消毒与有害生物防制所副主任技师刘美德告诉北青报记者,今年夏季北京降水频繁,加上特别高温的天气不多,温度和湿度条件非常适合蚊虫繁殖,导致蚊虫活跃度随之上升。
据气象部门统计,自今年7月1日至8月20日,北京共发布暴雨预警21次,其中暴雨蓝色预警12次,黄色预警5次,橙色预警、红色预警各2次。刘美德表示,蚊虫密度与温度、降雨量、湿度、风速等气象因素密切相关,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温度与降雨量。
蚊子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而前3个时期都需要在水里完成。蚊子繁殖能力很强,吸饱一次血可在水中产卵200至300粒,温度适宜时经过7至10天就会孵化成蚊飞出水中。水是蚊子繁殖和孵化的唯一场所。降雨(尤其是连续降雨)后积水增多,蚊子有了更多的繁殖场所。
针对强降雨对蚊虫的影响,刘美德解释,强降雨能冲刷河道和排水系统中蚊子的幼虫,但对成蚊影响有限。“成蚊会主动寻求避雨场所,如植被叶片、楼道角落、地下空间等。有时外部在下大雨,植被茂密处就变成了中雨或者小雨,对于成蚊影响不大。一般强降雨后1至2天后蚊虫密度又会回升。强降雨后也很容易形成一些新的积水点,比如能够承接雨水的各类容器积存的水体就可能成为蚊虫的滋生地。”
蚊虫监测的力度与方法都有所加强
北京的蚊虫监测工作从每年5月持续至10月。“从实际监测来看,今年蚊子密度增加,结合老百姓反映蚊子增多,疾控部门明显加强了对蚊虫的监测力度。”刘美德表示,一是增加了监测点位数量,二是增加了监测的次数,三是增加了监测区域,以便及时掌握蚊虫密度变化。在这些监测点位中,采用了多种监测方法全方位跟踪蚊虫动态。“多种监测方法要在每个监测点位使用,因此工作量确实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据中国天气网统计,与常年同期相比,今年“七下八上”期间,北京大部累计降水量偏多一倍以上。天气预报显示,未来一周左右,北京的阴雨天气几乎“全勤”,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似乎也增加了蚊虫活跃的窗口期。“我们也会跟随蚊虫活跃动态变化,做好监测、预警与健康提示。”刘美德说。
积水清理不及时 “养蚊子咬自己”
降雨与蚊虫的孳生密切相关。刘美德指出,城市中居民生活、建筑结构、服务设施和各类结构都容易形成积水点位,为蚊虫提供孳生条件;特别是降雨后,居民房前屋后的积水和露天放置的盆罐更成为蚊虫的最佳繁殖场所。
“有句俗话叫‘多数蚊子都是自己家养的’。”刘美德解释说,蚊子飞行距离通常不超过百米,白纹伊蚊尤其如此。小区楼内出现的蚊子,基本是在楼附近积水中滋生出来的。部分居民喜欢将废旧花盆、容器等堆放在家中角落或院子里,这些物品容易积水,也成为蚊虫滋生的有利条件,导致“自己养蚊子咬自己”。
刘美德提醒市民,降雨后应及时清理积水,清除卫生死角和垃圾,保持厨房、卫生间地漏畅通。农村地区也需注意清理房前屋后和院内积水。花盆底盘积水需及时清除,废弃花盆及其他容器应倒置存放,避免积水生蚊。“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管理好周边环境,能有效减少蚊虫滋生。”
避开蚊虫活跃高峰期出行
北京最常见的有两种蚊子,分别是淡色库蚊(俗称黄蚊子)和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前者是北京数量最多的蚊种,后者是数量排名第二位的蚊种。刘美德表示,淡色库蚊多在傍晚以后活动,而白纹伊蚊的活动高峰为上午7-10点和下午4-7点之间。不过,在高温天气下,白纹伊蚊的活动时间可能随着白天温度变化而有所调整,例如白天温度较高时,上午高峰可能提前结束,下午高峰也可能延迟到来。“建议市民尽量避免在蚊虫活动高峰时段外出,若必须外出,应做好防护,比如穿上长袖长裤、喷驱蚊产品,远离蚊虫密集的水边和植被繁茂区。”
刘美德提醒,在使用防蚊产品时,可遵循这个口诀:“一看二选三用”。“一看”即看产品包装盒中标注的成分,在各类五花八门的驱蚊产品中,含有避蚊胺、驱蚊酯、哌卡瑞丁和羟哌酯这些成分的驱蚊产品(如驱蚊液、驱蚊水等)才真正具有驱蚊作用。“二选”即选浓度和保护时间,按外出时间选择合适浓度和有效时长产品,必要时补喷。“三用”即正确使用,驱蚊产品一般在外出时使用,如在家中优先选择物理方式,如采用纱窗、蚊帐等。使用驱蚊产品时,只喷涂于暴露皮肤,一定避免眼、口、鼻等部位,如果给儿童使用,建议先喷于家长手掌再涂抹。
刘美德提醒,蚊虫偏好叮咬出汗多、着深色衣服的人群。这是因为蚊虫通过二氧化碳和人体挥发的气味叮咬目标,不同人的体表微生物组合会影响蚊虫吸引程度。他建议广大市民,夏季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并穿浅色长衣长裤降低蚊虫叮咬概率。
现场
紫竹院公园“防”“杀”“驱”三招防治蚊虫
北京14家市属公园全面开展蚊虫防治
8月21日上午,北京青年报记者来到紫竹院公园探访,这里正值竹荷文化季活动。夏天,大面积的竹林、新增加的盆栽荷花都增加了蚊虫滋生的概率,也为公园灭蚊工作增加了难度,该公园通过以物理和生物为主、化学为辅的方式采取了大量灭蚊措施,通过做好“防”“杀”“驱”三方面工作,有效控制公园内蚊虫滋扰,为游客创造良好的游园环境。
在紫竹院公园东门入口处,一处立体荷花景观格外雅致,不过其中暗藏“灭蚊玄机”:水中专门投放了鱼苗,既美观又能捕食蚊子幼虫;树下挂了灭蚊灯,到了傍晚就会打开,利用蚊子的趋光性杀灭蚊虫。这样的装置在园中随处可见,紫竹院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整个园区的自然景观水域共投放了鱼苗500尾,以消灭蚊子幼虫。在夜间游客活动较为密集的区域,则购置安装了灭蚊灯和粘虫板300余个,可灭杀成蚊。
图为紫竹院公园的灭蚊灯
正值荷花盛开季节,公园道路两旁随处可见盆栽荷花,这些盆栽积水容易成为蚊虫滋生的温床。于是,公园专门对新增的500盆盆栽荷花进行每周两次换水处理,以防止孑孓滋生。紫竹院公园以竹而闻名,种植有80余万株各类竹子。园内修剪竹林后,残留的竹根很容易在雨后形成小型积水而滋生蚊虫。对此,公园的工作人员专门对这些竹橛进行砍花刀处理,防止积水。
紫竹院公园内,工作人员对竹橛进行砍花刀处理,防止积水。
为了帮助爱招蚊子的游客,公园还在游客服务中心、公园门区、游船码头、儿童游乐场、行宫等游客较为集中的10余处场所加大驱蚊液和花露水等防蚊止痒物品投放量。
另外,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公园管理中心了解到,针对夏季高温多雨、蚊虫易孳生情况,市公园管理中心在市爱卫办、市疾控中心指导下,运用环境清理、物理防控、生物化学防制等手段,组织市属公园全面开展蚊虫防制工作。自今年6月份以来,14家市属公园全面排查公园内隐蔽角落、低洼绿化带、垃圾收集点等区域,集中开展环境清理690次,累计清理卫生死角200余处,清理垃圾、植物落叶、水草等1400余吨。重点加强水体清洁,定期巡查排水沟、花盆托盘等易积水区域,及时倾倒和疏通,共清理水塘、水面10.5万平方米,消除蚊子幼虫孳生环境。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