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高考录取季,职业本科院校俨然成为最亮眼的“新星”: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物理类投档最高分达617分,远超特控线83分;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创下浙江同类院校历史新高621分;全国职业本科院校激增至87所,招生规模较2020年试点之初已暴增8.5倍。
职业本科何以异军突起?关键在于“学历硬了”与“技能值钱了”的双重驱动。新《职业教育法》赋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地位,并通过推进职普融通等顶层设计,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的提高。职普融通拓展学生成长成才通道,“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专业硕士—博士”的成长路径豁然贯通。与此同时,产业升级对能解决复杂问题的复合型工程师需求激增,职业本科学生以其“学历背书+技能溢价”的双重优势,成为支撑“中国智造”的关键人才池,自然吸引了越来越多学子的关注。
这股浪潮的兴起,不仅是个体选择的转变,更是破解国家发展难题的“对症良药”。首批职业本科毕业生就业落实率达87.07%,高出全国本科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其中90%服务于实体经济领域。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设备与控制技术专业就业率高达98%,正是院校培养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的明证。职业本科院校以“产业需要啥,专业就设啥”为支点,紧盯高端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有效填补了普通本科偏理论、专科高职偏操作之间的人才断层,弥合了就业结构性矛盾,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而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职业本科的兴起精准填补制造业高端化、数字经济崛起带来的高技能人才巨大缺口,为实体经济注入核心动能,推动“中国智造”向“中国创造”跃升。当更多学子主动选择职教赛道,当98%的就业率成为常态,“重学历轻技能”的陈旧观念正在逐步瓦解——支撑民族复兴伟业,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学家,也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卓越工程师。这不仅是教育理性的回归,还有助于构建多元人才支撑的强国生态。
然而规模扩张并非终点,质量才是生命线。面对招生“冷热不均”等现象,职业本科须深化“产业基因”,方能行稳致远。为避免发展“大而不强”,需推动标准共定、师资共建、资源互通、评价互认,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质量监测体系。职业本科不仅是教育体系的补充,更是国家人力资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应进一步明确其与普通本科、专科高职的差异化定位,在专业设置上应更注重前瞻性与区域性,在培养模式上应深化“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在评价体系上应逐步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认证制度。唯有在真实产业标尺下锤炼人才,方能实现院校与企业“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
职业本科的崛起,深刻映射着教育价值坐标的悄然校正。职业本科与普通本科,只是办学侧重点不同,个体发展方向各异。此前一些人厚此薄彼的陈旧观念应该尽早破除。教育生态的繁荣,恰在于多元路径的共生共荣——让技能与理论相互辉映,让工匠精神与学术探索同被珍视,方为教育最美好的图景,亦是发展最深厚的底气。
(关育兵)
编辑/汪浩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