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一台电脑、一块显卡,除了运行大型3D游戏以外,还能做些什么?如果你想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大模型,该怎么去计算?这些问题都指向了一个未来科技核心要素——算力。
什么是算力?简单来说,它就是计算机处理任务的能力,就像汽车的引擎马力一样。在AI时代,算力是训练大模型、运行智能应用的“燃料”。
来自贵州的“00”后付智,清华大学博士休学后选择创办共绩科技公司,正将“让每个人都能便捷、灵活地取用算力资源”的想法付诸实践,通过团队的不断努力,构建出了“算力界的滴滴”。
付智在发言
新产品上线筹备会议上团队合影
团队成员对产品优化方向进行讨论
付智和同事对大湾区业务规划进行探讨
解决同学困扰 开发“校园版算力滴滴”
2022年的冬天,博士在读的付智进行一项能源调度算法研究。该研究需要在一周内完成40天的计算量。然而他自己的笔记本电脑算力有限,传统云计算平台又都不愿意揽下这一难题,最后在向师兄弟借了8台电脑后,他才在5天内完成了计算。
“后来我和其他人聊天时,他们说也曾经因为这样的问题苦恼。”那时,付智想到,如果能构建一个平台,让大家可以在上面发布计算任务,其他人可以利用闲置的算力接单完成,不仅能解决大家的困扰,还能实现算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于是,一个关于构建算力平台的想法在他心中悄然诞生。
凭借着扎实的技术功底,付智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开发了一个网页版算力共享平台。平台上的用户可以在上面发布计算任务,并标明任务价格,拥有闲置算力的人则可以接单完成任务,完成后便能获得相应报酬。平台上线后,迅速在校园里得到广泛应用。
在平台运营的初期,虽然界面略显粗糙,但它的实用性却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认可。许多同学表示,如果没有这个平台,他们的研究工作将无法顺利进行。
短短几个月时间,这个“校园版算力滴滴”就帮助全国十余所高校的学生完成了264个紧急计算任务。
明确商业方向 首创国内闲时算力平台
2023年初,已经有投资人关注到这个平台。但面对投资人抛来的橄榄枝,付智却格外谨慎。付智表示,当时的平台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和用户基础,但在商业化运作方面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市场规模和商业前景也尚未完全明朗。因此,他婉拒了投资人的投资,决定继续深入探索市场,寻找更明确的商业方向。
到了2023年5月,转机出现了。一些人工智能企业开始主动找到付智,表达了对算力共享服务的强烈需求。在验证了几个合作项目后,付智发现自己的平台不仅能够为企业提供高效的算力支持,还能从中获得可观的收益,这让他坚定了将平台商业化运作的决心。
同年9月,在对市场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后,付智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开始正式拉融资。凭借着平台独特的创意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他成功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顺利获得了第一笔融资。
拿到融资后,付智迅速组建了一支包括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市场运营等领域的专业团队,决心打造一个引领行业的算力共享平台。这次,付智决定推倒重来,带领团队重新开发一个功能更强大、界面更友好、稳定性更高的全新平台。
在开发过程中,团队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尤其是在稳定性、兼容性和安全保密方面。“其实算力共享并非新概念,但过去30年无人能真正实现,原因在于两大痛点:一是稳定性,就是如何保证任务不被中断;二是跨设备兼容性,就是如何调度不同型号的CPU/GPU。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有人尝试过,但始终未能有人实现真正的闲时共享。”付智说道。
在反复实验之后,付智从自己原本的研究中找到了灵感——利用能源领域的调度算法,独创了“动态冗余容错”技术:当一个设备意外离线,系统能在0.1秒内将任务无缝迁移到其他设备,最终实现了99.99%的稳定性(即全年故障时间不超过52分钟),这项突破让共绩成为国内首创真正落地的闲时算力平台。
深入研究细节 实现95%设备便捷共享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新平台逐渐成形。他们深入研究每一个细节。以设备兼容性为例,市场上的电脑品牌和型号繁多,硬件配置和操作系统版本各不相同,这给平台的适配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了实现95%的设备能够便捷共享,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对各种设备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测试,针对不同设备的特点和问题,编写了大量的代码进行优化和适配。在解决驱动问题时,由于驱动的版本和品牌众多,团队需要逐个搜索和分析,为每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编写相应的解决方案,常常为了一个补丁花费数天时间进行调试和优化。
除了技术难题,随着平台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各种反馈信息也如潮水般涌来。例如,最初,平台的界面设计较为复杂,新用户下载后常常不知道从何处开始操作。针对这一问题,团队重新设计了界面,简化了操作流程,将常用功能放在显眼位置,使用户能够一目了然。他们还增加了详细的引导提示,帮助新用户快速上手。
如今的平台,不仅在功能上更加完善,能够支持更多类型的计算任务和设备接入,而且在用户体验上也有了质的飞跃。同时,为了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和黏性,团队还在平台上增加了用户商城,用户可以通过完成任务获得积分,并用积分兑换丰富的礼品。
就这样,付智和他的团队成功实现了从校园版算力共享平台到商业化运作的华丽转身。
不断积累能量 立志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成功的背后,离不开长期的付出。2021年初,付智读大三时第一次创业失败,也曾消沉过。“那时我和同学合伙开了一家公司,做游戏引擎,也融到了很多钱,但最后失败了。”付智说道,现在想想,“那时失败是正常的,因为哪哪都没做好,人也不会管,钱也不会用”。
但是,一个小时候的梦想让付智坚持了下来。
付智出生于2000年,来自贵州的农村,也是村里的第一代大学生。读初中时,付智的妈妈经营着一家卖地板的店铺,店里桌子上摆放的企业家传记,为他打开了一扇看见商业世界的窗户。彼时,他看着书中那些商业巨擘的故事,内心满是羡慕,渴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在商业领域闯出一片天。与此同时,一部热血动漫《海贼王》也深深触动了他,主角们闯荡世界、开创事业的情节,让他的创业想法更加坚定。
读高中时,中国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他清楚地记得,2017年,一堂数学课,临时调整成集体收听中央会议精神。数学老师说,他们这一代人迎来了全新的时代,社会充满了无限的机会。那一刻,付智和同桌热血沸腾,立志要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这并不只是瞬间的心血来潮,后来,同桌投身科研,他则坚定地选择了创业之路。
在考入清华大学后,原本被调剂到土水大类的付智,因自己对新能源领域充满好奇,又看重该专业培养方案的灵活性,能有更多时间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主动调剂到能源大类。随后,他考取了工商管理二学位,并涉足计算机系的众多课程。在付智看来,未来的发展不应局限于单一专业,多领域的知识储备才能为自己打开更多扇门,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就这样,他不断汲取养分,为自己的创业梦想积累着能量。
在2024年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上,付智的算力滴滴团队从514万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全球亚军和创业组的第一名,并作为参赛团队代表之一,获得了总书记的回信勉励。
共享算力平台 一夜间500人共享自己的电脑
如今,这款算力共享平台已经累计接入了数十万台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计算设备,为百余家人工智能企业、科研单位提供算力支持,实现资源利用率提升60%以上,较传统云服务降低客户成本超50%。
付智告诉北青报记者,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普及,图像生成、语音识别等模型对算力的需求激增,初创团队及个人开发者长期面临自购硬件成本高、运维复杂,或云租赁弹性不足、费用波动大的两难选择。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们推出了面向人工智能推理场景的共绩算力平台,平台支持容器化部署、集群管理,兼容图片生成、音视频生成等市面上各类主流模型的运转,用户可以实现零运维极简操作,秒级自动扩缩容和精准到秒的按需付费,让算力使用像水电一样简单高效。目前,平台已成功服务90余家中小型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企业、头部科技企业及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校科研机构。付智提到,有一位牛津大学的同学,找遍所有的计算平台,都不愿意支持他的量子计算,但是在这个平台上,一夜之间就有500多位网友共享自己的电脑,在2天内,就完成了所有的任务,这项研究也因为网友的帮助,得以发表在国际顶级的期刊上。
未来,项目将通过平台,共享千家万户的算力,为嫦娥八号登月任务中的机器人,提供训练和推理算力的支持。参与项目的每一个人都将通过这项技术,成为实现九天揽月伟大梦想的一分子。
团队志同道合 怀揣改变中国的梦想
让付智感到幸运的是,他在创业路上,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而且每一位都是行业内顶尖的“传奇人物”。他的合伙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的“00”后许钟子珩,上学时只选最难的课,且考试几乎全是满分。正常博士毕业需要5年,他在一边创业一边读博的情况下,仅用了4年就顺利毕业。这样一位有大好前景的同学,坚定地选择跟付智一起创业。
另一个合伙人、1999年出生的黄立昂,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成绩一直在年级名列前茅。毕业后,他放弃高额年薪工作机会诱惑,选择继续读博。在博一时,黄立昂自己搭建的量子计算机就已经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团队里,有上学时就可以“写任何R语言教程”的网络牛人;有作为设计入职,却在公司学会写代码,并开发了自动聊天机器人的文科女生;有水手出身、仅有专科学历,却因对代码感兴趣,自学后带领团队开发了全国半数网吧都在使用的安全系统,最后也选择和付智同行的老大哥。
团队里很多人都接到过顶尖企业的邀请,但依然选择为了梦想,在这里,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的创新创业之路。
在付智的手机里,有一张表单,上面记录着几十个“创业想法”。“我和我们团队想法很多,我觉得每一个都会收获很好的效果,只是现在还没时间去做。现在这个项目也绝对不是终点,之后我们还会再做更多项目。比如,我梦想制造出中国自己的无工质飞船。中国这一代真的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年轻人,中国一定会越来越好,所以作为年轻人也一定要充满希望,干就完了!”付智坚定地说道。
供图/受访者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叶婉
编辑/汪浩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