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球卫士奖”看造福世界的中国行动
北京日报 2024-12-13 14:48

日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2024年“地球卫士奖”得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首任院长卢琦因助力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化面积,获得“地球卫士奖”中的“科学与创新奖”,这是中国人首次在该类别获奖。此前,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等都曾获得过“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

“这个奖不是颁给个人的,是对我们的团队,更是对中国生态建设的肯定。”卢琦院长背后,是世界上最大的造林项目——“三北”工程。“不怕黄河决了口,就怕沙漠手拉手”,20世纪70年代,三北地区沙漠化土地曾以每年超15万公顷的速度扩展,流沙压埋农田、牧场和水库,切断铁路公路。1978年,“三北”工程上马,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目标是于2050年完成建设。四十余年后的今天,“三北”工程累计建设营造林保存面积达4.8亿亩,荒漠化和土地沙化实现“双缩减”。“死亡之海”库布其沙漠如今已黄绿相间、生机盎然,寸草难生的毛乌素沙地成为黄河流域的“塞上绿洲”,草木以柔韧之力重塑山河。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中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防沙治沙之路。

“地球卫士”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群人、一代代人。“三北”工程建设初期,许多建设者树栽到哪里就在哪里安家,一个沙窝一个帐篷就是一个驻点一个家庭,爬冰卧雪,风餐露宿,啃窝头、喝冷水;甘肃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子承父志、世代相传,不畏艰难、科学治沙,将八步沙林场内的林草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70%以上……“豁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一定要治住沙患”,正是一代代不服输、不屈服的治沙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荒漠上植树造林种草,用超乎想象的韧劲、狠劲和拼劲,才在万里风沙线上构筑起一条条举世瞩目的“绿色长城”。

防沙治沙是生态工程,更是科学工程,靠毅力与勇气,更靠科学与巧劲。从“治沙魔方”到“微创”植树,再到林草场节水灌溉智能控制系统,科技一直在为“三北”工程的实施提供重要支撑。客观来说,当下的生态挑战虽然越来越多,但随着科学技术向前发展、加速变革,破解难题的手段也越来越多。要多向科学要生产力,善用新技术。比如,在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有科研团队正在微生物研究方面进行攻关,如果成功在林下种植赤松茸、牛肝菌等食用菌,每亩可以增加六七万元林下经济的收入。从防沙到治沙再到用沙,当治沙与致富有机融合,当新一代治沙人开始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沙里掘金”“点沙成金”,荒漠化治理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风沙没有边界,绿色同样超越区域。除了做好自己的事,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与100多个国家开展生态环境国际合作与交流,与60多个国家、国际及地区组织签署约150项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久久为功,相向而行,生态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将造福世界更多人。

文/晁星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防治荒漠化,中国书写新的成功故事
人民日报 2024-12-09
外交部答北青报: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生态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合力应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06
探索行之有效的治沙模式
经济日报 2024-07-06
我国防沙治沙展现更多科技力量
新华社 2024-06-19
努力构筑更加牢固的北疆万里绿色屏障 “三北”工程攻坚战进行时
新华社 2024-06-18
荒漠化治理的中国智慧
人民日报 2024-06-18
累计造林4.8亿亩 “三北”工程: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科技日报 2024-06-17
创造防沙治沙新奇迹
经济日报 2024-06-1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