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北京务工的刘桐有些苦恼,远在老家黑龙江大庆的母亲似乎染上了“网瘾”。国庆假期,她将父母从农村老家接来团聚。相处的几天里,她发现母亲整日盯着手机,仔细一瞧,原来是在各种平台上“做任务”“领金币”,由此陷入“数字沉迷”而不能自拔。(12月6日《工人日报》)
曾几何时,在人们印象中,农村留守老人因知识水平有限,触网是其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似乎深陷触网消费“陷阱”的只有城市老年人。然而,随着网络知识的逐渐普及,农村留守老人也越来越多地走出“数字鸿沟”。熬夜看微短剧、沉迷网络购物、豪横打赏主播、刷APP收“电子纸皮”……已成为当下不少农村留守老人打发时间和进行消费的主要方式。由于受限于知识水平、辨别能力、生活资源等因素的掣肘,不少农村留守老人陷入不良商家精心设置的各种消费“陷阱”中,既掏空了腰包,又影响价值观,最终让这些留守老人沉迷于其中难以回归生活正轨,亟待引起重视。
农村留守老人深陷触网消费“陷阱”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精神需求的不足,让留守老人不自觉患上“数字沉迷”,给一些不良主播和互联网平台对其精准设置消费“陷阱”有机可乘。揆诸现实,很多农村留守老人为生计奔波半辈子,无暇顾及和拓展自身的精神生活,到了晚年,子女又不在身边,那些长期被压抑的精神需求得以在网络上找到出口。为寻求精神慰藉,这些触网的农村留守老人,往往会因主播一句“爸妈”的嘘寒问暖、微短剧聚焦的“老年霸总”“婆媳矛盾”而甘掏腰包,即使明知已被套路,也欲罢不能。
其次,防沉迷机制的缺失亦不容忽视。目前互联网平台对老年人购物、刷短剧、打赏主播等消费缺乏类似“青少年模式”的预防机制,一旦农村留守老人经不住诱惑有了第一次购物、刷短剧或打赏的愉悦感,因判断力弱、认知能力衰退,必然会沉迷其中,即使被掏空腰包也乐在其中。
此外,线下社会活动的不丰富,也是农村留守老人陷入“数字沉迷”的重要诱因。相比于城市,农村在丰富老年人线下社会活动方面既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又缺乏相关组织的主导。在线下参与社会活动没有途径又没有口味适合的选项时,触网消费自然也就成为不少已掌握基本上网技能留守老人的首选。
填平农村留守老人触网消费“陷阱”需要综合施治。对此,相关部门要加强老年人触网消费市场的监管,常态打击诱导老年人消费、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切实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借鉴未成年人网游防沉迷机制模式,督促、引导互联网平台为判断能力弱、认知能力衰退的老年人网络消费设置相应的预防机制,统一收费标准,强化告知提醒警示义务。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还应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农村留守老人线下社会活动的设施,努力为其线下参与社会活动提供更丰富的项目,让其远离“数字沉迷”有更多可选的路径和项目。
当然,农村留守老人陷入网络消费“陷阱”,归根结底源于子女关爱不够所形成的情感孤独。鉴于此,子女还应多尽孝道,主动强化与老年人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网络生活状况,帮助他们提高网络消费辨识能力。只有各方携手齐抓共管,才能真正填平农村留守老年人触网面临的各种消费“陷阱”。
文/张智全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