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这种感觉:明明已经非常精神内耗了,定了一堆目标,行动却完全跟不上;
或者行为上非常努力,总是熬夜加班,不断学习,但心智和能力却没有实质性地成长。
如果这也是你目前的状态,那么你很可能已经陷入到了“假努力”的陷阱当中。
在《假努力:方向不对,一切白费》这本书中,作者滑洋指出:
“开始努力之前,先搞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想要取得什么,紧盯目标,而不是死磕努力。”
无论是只在精神上搞内耗,还是只在行动上一味用蛮劲,都会让我们陷入低效的“假努力陷阱”。
真正的努力,需要思想与行动的结合,以实现目标为导向,不断地调整、反思、做到“知”与“行”的平衡。
唯有认准方向,把精力使在刀刃上,才能让我们付出的努力,在现实生活中,产出实际的结果。
走出自我感动,释放心智空间
人这种生物,稍微辛苦点,就容易自我感动。不知不觉,就陷入了“假努力”的循环。
最常见的假努力,是出工不出力。
每天熬够了工作和学习的时间,也有一大堆努力过的证据:厚厚的笔记、堆积如山的书籍、网盘里搜罗的课程。
却从未真正对这些学习资料进行思考和内化。维持努力的姿势,已经耗费掉了太多精力。
还有一些人,只动脑不动手,理论上已经到了专家的级别,也有许多完美的计划,却无法将这些智慧的结晶,付诸实践。
在这种情况下,高认知高智商,反而成了厚厚的茧,将人牢牢地包裹于其中,无法自救。想得太多,一步都迈不出去。
想要跳出这种自我感动,让自己的努力产生实际的效果,就要学会一件事:释放你的心智空间。
在一部专门研究贫穷的书——《稀缺》中,作者指出:
穷人之所以穷,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辛苦,不够努力,而是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仅仅是活着,就已经手忙脚乱了,没有足够的“心智带宽”,去思考如何改变命运。
比如同样采购一个烤箱,富人只需要选好,支付,带回家。
穷人却要算许多账:买了烤箱,房租够不够交?是买烤箱,还是买一些米面更划算?
但不买新烤箱,旧的已经坏了,做饭很费时间。
在这些生活中会出现无数次的,琐碎的,细密的算计中,心智带宽已经被消耗得所剩无几。
“假努力”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了不够自律、自控力差而焦虑,会更加难以行动。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事,却无暇思考这些事到底该不该,会更加“穷忙”。
解决的方法,不是在内耗的基础上,去做更多的自我批评,或者见缝插针,把时间用到一滴不剩。而是“以退为进,以迂为直”。
首先,放下“我必须自律”的执念。
建立起“不自律”的心理预期。我们的目标是成长,而不是自律本身。
其次,发挥内在驱动力。
很多心理实验告诉我们,一个人被内部力量驱动的时候,远比被外在力量驱动高效得多。
第三,培养松弛感。
比如当我们没有灵感、没有状态的时候,不必死磕。我们可以尝试通过冥想、运动等方式,让自己放松下来。
放松之后,你会发现,很多问题,都能转过弯儿来了。
停止假爱,才有真爱
“假努力”不仅会出现在学习和工作中,在人际关系中也很常见。
很多时候,我们明明惧怕孤独,渴望亲密,却没有真正地去深入经营一段关系,真正去了解对方,关注对方的喜怒哀乐。
两个人一起吃吃喝喝,谈天说地,中间却隔了一堵墙。
一位心理专家说:
爱只有一种,就是看见。除此之外,都叫善意,而不叫做爱。
看不见对方的真实想法和需求,一味地按照自己的行为习惯,对他好,为他好,还责怪对方为什么不领情。
这也是一种常见的“假努力”,容易让彼此进入一段假性亲密关系。
在书中,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有这样一对夫妻,妻子叫安若,丈夫叫明哲。两个人是自由恋爱,开始蜜里调油,婚后却经常吵架。
安若觉得,恋爱时,明哲会看到她的需求,帮她换灯泡,生病了照顾她,对她无微不至,婚后却只是给钱、买礼物。
明哲觉得,经常买礼物,就是表达爱的方式,安若却从没送过他什么礼物。
安若承包家务,无微不至,她认为照顾是爱。明哲却认为经常送礼物是爱。从本质上来说,他们都是把自己需要的爱,给了对方。
这种推己及人式的假努力,不仅让自己心累,也会让对方觉得痛苦。
真正的付出,不是自我感动,也不是施恩图报,而是看见和允许,鼓励和倾听。
当我们困惑为什么在人际关系中屡屡受挫时,不妨想一想,我们是不是真的在爱对方,看见对方,是不是在用心经营?
还是仅仅在以自己最熟悉、最舒服的方式行动,躲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断控制对方,索取关注,投射着以关心为名的焦虑,喋喋不休地说教,却期待对方为此感恩。
真正的爱,正如心理治疗师萨提亚所说的:
我想爱你而不用抓住你;欣赏你而不需批判你;和你齐参与而不会伤害你;
邀请你而不必强求你;离开你亦无需言歉疚;批评你但并非责备你;
帮助你而没有半点看低你;由此,我俩的相会就是真诚的而且能彼此润泽 。
有时候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在自己的舒适区里说一千句为你好,一万句我爱你,效果都不如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安静地听他讲几句心里话,不评判,也不说教。
仅仅是被看到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治愈了。
打破认知,走出唯一真理观
很多人都会感慨:“听过许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就是道理听得太多了。总想找到绝对正确的真理,改变命运,指导行为,以便在现实生活中如鱼得水。
可实际上,道理本身就是千变万化的,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前提,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视角,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墨子也曾经指出过儒家思想的一个弊端,叫“钜白黔黑”。
全天下都知道银是白的,墨是黑的,但是把黑的东西和白的东西混在一块儿,让盲人区分,他做不到。不是他不会说黑白,而是他没办法区分。
而儒家说的“仁”,即便是尧舜禹汤,都无法辩驳。但是把仁和不仁的东西混在一块儿,让君子来区分,君子也分不出来。
不是因为君子说不出仁是什么,而是他无法筛选。
在《假努力》这本书中,作者认为:
真正的认知提升,不是执着于某一个道理,而是走出唯一的真理,不断打破固有的认知,从而拥有更多看问题的角度,对别人更包容。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发现自己信念中的“理所当然”。
大家都发愤图强,所以我理所应当也应该卷起来。
人应该对别人好,所以我不分青红皂白,不辨豺狼虎豹,公平地对每一个人好。
这种理所当然的认知,看似正确,实则容易让我们简化问题,用单一的应对策略,来面对所有复杂的情境。
唯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事一议,不在思考上偷懒,一次次击碎自己的固有认知,一次次对不同的大道理祛魅,才能实现真正的提升。
正如道家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生命就是一场小马过河,无论老黄牛再怎么说容易,松鼠再怎么说难,真正驮着行李要渡过河去的,还是小马自己。
以旁观者的身份活着,以大道理来指导人生,我们就很难拥有真实的体感。
跳进河去,成为亲历者,不再执着于道理,才会明白,原来一切都是如此生动、灵活、真实、自然。
自此,我们不会再抱怨世界为什么不讲理,别人为什么不讲理,事情为什么不合逻辑。
因为没有唯一的道理,才是真道理,事物不合简单的因果逻辑,才合真逻辑。
知行合一,活出真自我
李大钊先生说过: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
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的去伪存真。
假付出,假爱,假道理,曾经是我们的拐杖,支撑我们走过幼稚而无力的时光。
当我们越来越有力量的时候,便能更加依靠自己的双脚,行走奔跑,不再借助幻觉,填补自身的虚弱。
真实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作者 | 一棵花白
来源:帆书樊登讲书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