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次拿起无人机,到“比武”现场跟数百名选手同场“竞技”,江昱坤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日前,第三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全国决赛举行,来自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84名选手齐聚江苏南通。
江昱坤是参赛选手中最年轻的,也是唯一一名00后。她任职于吉林省长白山生态环境监测中心,2023年刚刚加入生态环保监测队伍。
为参加比武 考取无人机飞行执照
吉林省长白山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负责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的生态环境质量、长白山空气背景值监测等,并受长白山管委会委托,需要完成属地执法监测、污染源监测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等工作。
“我大学学的是环境科学专业,特别喜欢在实验室做实验,从事监测工作对我来说就是顺其自然、顺理成章的事情。”在监测中心,江昱坤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实验分析和遥感解译等。
江昱坤第一次接触无人机是在2023年夏天刚参加工作的时候。
“在对生态样地监测的时候,我们通常会用无人机拍摄一些照片和视频,特别是拍摄比较高大的树木,或者人和车都无法到达的悬崖峭壁等。另外在对地表水监测的时候,遇到比较宽或者比较湍急的河流,我们也会用无人机在河中间取样。”
因为参加比武的需要,江昱坤在多次练习之后考取了无人机飞行执照。
“我不会害怕 这是监测人的职责”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目前全国有近7万名生态环保监测人员,他们是挺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最前线的“耳目”和“哨兵”,是名副其实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先锋队。
过硬的技术是监测人员的立身之本。
据大比武活动组委会介绍,本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划分了6个赛道,包括16个细分项目,基本覆盖了当前生态环境监测的重点领域和日常工作中的核心环节。
在保留前两届传统实验分析比武的基础上,综合比武还增设污染源监测、应急监测、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专项比武增设辐射应急监测。
其中,应急监测对监测人员的考验巨大。
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监测人员需要第一时间启动预案、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第一时间出具数据、第一时间报送报告,支持环境应急决策和处置。
生态环境部的最新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全国突发环境事件的数量由每年700起左右下降到300起左右,最近几年都是200起左右,其中重大级别的事件每年只有一两起,较大级别的事件每年10起左右。
“突发环境事件可能会伴随着爆炸或者火灾等,是非常危险的,在工作中需要注意个人防护。但我不会害怕,这是监测人的职责。”江昱坤说。
操纵无人机“隔空取物”
今年应急监测比武包括实操和理论两部分内容,有无人机现场调查、现场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及应急监测方案编制等3个比赛项目。
在这场环境监测领域的“华山论剑”中,江昱坤首先要做的是“隔空取物”——通过操纵无人机,对一条小河的4个断面进行水样采集。
“无人机起飞之后,首先要找到4个二维码进行拍照,其间要不断调整方向,把二维码拍清晰。拍好之后,再飞到河边采集水样。小河被一排树木遮挡,属于视野盲区,无人机下降到三四米的高度才可以把取水模块的线放下来,取到水之后再把线收回去,无人机同时升高,再返回返航点。”
△比武中,选手操作无人机在水样采集之后返航
尽管自称“面对什么考试都不会特别紧张”,江昱坤候考的时候还是颇为煎熬。
“等待的时候,我能看到一些选手的无人机或多或少出现了问题。当时不断安慰自己,平时练习得还不错,考试的时候一定可以做到。直到双手操纵摇杆把无人机飞起来,我心情才稍微平缓了一些。”江昱坤说。
现场没有任何供水、供电,取样之后,选手们要在帐篷里搭建的实验台上,用自带设备、耗材、电源,对水中挥发性有机物和石油类考核样品进行现场定性和定量分析。
此外,江昱坤还要独立编制应急方案,“考察的内容比我们平时练习的题目更复杂”。
年龄不是压力而是动力
大比武活动组委会介绍,本届比武更加注重培养青年人才,要求各代表队均须有35周岁以下青年。
最终参加全国决赛的选手共计384人,平均年龄35.8岁。其中女性选手163人,占比42.4%;35岁以下青年选手174人,占比45.3%。
作为唯一一名参赛的“00”后,在江昱坤看来,年龄小不是压力而是动力。
她说,从5月27日第一场吉林省级比武,到10月27日走上全国决赛现场,备战参赛的过程就像一场奥运会,经验技术和技能知识由一代一代监测人薪火相传。对年轻的生态环境监测人来说,在准备监测大比武的过程中可以全面系统学习生态环境监测知识,增加实践经验。同时,在参加比武的过程中得到的鼓励和认可也提升了自己的职业自信心。
“读书的时候我就有一个愿望,想为中国的环保行业作一份贡献。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监测队伍,我们汇聚起来的力量越来越强大。”江昱坤说。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政知新媒体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鑫
编辑/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