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培养更多高水平科技人才
光明日报 2024-10-27 11:3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立足新发展阶段,高校要充分认识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的重要意义,不断探索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举措,进而自主培养更多高水平科技人才,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为更好探索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举措,笔者团队实地调研了全国26所代表性高校,访谈了500余名高校人事人才工作者和一线教师,收集了1万余名大学教师的调查问卷。调研认为,在助力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可由相关领域的专家针对科技人才学术研究水平、研究方向、学术发展潜力以及学术研究规划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全面系统的学术评议,帮助科技人才洞察既有研究的优势和不足,挖掘发展潜力,凝练或调整研究方向。并通过推动学术资源持续性供给、推进科技人才发展性评价、强化学术共同体建设等举措,为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动力,赋予更大活力,提供更强助力。

持续优化学术资源配置

科技人才发展急缺的资源是什么?科技人才所从事的是高度专业性的职业,对其职业发展来说,最有价值的资源是来自同行专家的指导与支持。因为只有同行才能精准把握本领域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只有高水平的同行专家才能对当下工作的价值、潜力和风险等进行精准的判断。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科技人才个体在链接和获取同行专家资源方面普遍缺乏有效途径。

调研发现,当前,学术研究的基本范式已经发生重大革新,既有的学科边界日益模糊,学者和学术机构不再垄断知识生产,这对传统知识生产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不仅科技人才个体需要来自共同体更加有力的支持,整个学术共同体也需要成员间进行更加频繁且深入的互动,强化应对挑战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为此,要改革促进科技人才发展的理念,持续优化学术资源配置。一方面要为科技人才搭建“立交桥和直通车”,促进学术共同体内部顺畅、精准、持续地进行专业发展沟通,让一些资源和视野相对有限的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能够精准、快速且便捷地与该领域头部专家进行密切学术交流,在研究方向和设计、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得到专家的悉心指导。另一方面要进行优质学术资源的持续供给,这种良性的交流互动扩大到整个学术共同体,将为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动力。

推进科技人才发展性评价

人才评价机制对科技人才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如果人才评价指挥棒“错位”“不到位”,势必影响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的难点和痛点在哪里?

调研发现,传统的人才评价方式大都属于奖惩性评价,具有“自上而下”“结果导向”等特点。这种评价模式在反映人才发展和科技成效方面,既不充分也不科学。奖惩性评价往往过于注重学历、职称、论文等相对容易量化的指标,不利于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和潜力。

为此,要改革创新科技人才评价方式,持续推进科技人才发展性评价。一是应当坚持发展性原则,进行客观、系统和全面的评议。在现代学术研究范式下,大同行评价已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需进行更加精准的小同行评议。二是应当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加持下,精准匹配被评人和评议专家的具体研究方向,克服学科大类划分的模糊性。三是构建双向选择机制,被评人自我描述研究方向,评议专家根据描述自主选择是否承接该项评议。如此制度设计可以确保让“懂的人”做出“好的评议”,为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活力。

强化学术共同体建设

科技人才的高质量发展以及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根本动力来自高质量的科技共同体和学术共同体。

调研发现,科技人才尤其是青年科技人才在研究方向的确定或调整、各类课题的申请、学术职业的发展规划等方面存在很多困惑,急需获得专家的系统指导。但现实中,学术共同体成员基于相关研究方向进行充分沟通的渠道并不畅通,最新科研成果及时反哺共同体的良性机制尚未形成。建设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不是简单地聚集个体,而是对学术管理和院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团队管理中如何确保成员“相得益彰”,在创新研究、重大项目研究等过程中如何确保相关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目标达成等,这些关乎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的关键问题,都需要更好解答。

为此,要改革创新科技人才发展模式,持续强化学术共同体建设。一方面应当助力学术共同体之间维持畅通的互动,克服地域、机构等限制,确保同领域学者无障碍沟通。每位科技人才都可以“零距离”接触细分领域的一流学者,从精准同行的意见中持续汲取学术发展营养。另一方面应当促进学术共同体从这种密切的交流中,持续获取发展助力。调研发现,一些高校实施青年教师“把脉问诊”,由学校建立常态化的人才发展培育机制,通过组建同行专家团队,对青年教师的学术研究进行细致分析,在研究方向的选择和调整、学术成果的产出和发表、学术职业的发展规划等方面全面助力青年教师,已取得良好实践效果。

总而言之,助力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进而自主培养更多高水平科技人才,应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进一步畅通优质学术资源的有效流动、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对科技人才发展的赋能和助力,为国家完善高质量科技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提供新模式和新动能。

文/王云海、秦冠英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让高学历人才成为高水平人才
光明日报 2024-10-15
让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
经济日报 2024-09-18
为青年科技人才搭建用武之地
光明日报 2024-08-11
加快破解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烦恼”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30
让青年科技人才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挑大梁当主角
光明日报 2024-07-14
期待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
光明日报 2024-05-10
让青年科技人才挑起“科技强国”的大梁
光明日报 2024-01-21
让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人民日报 2024-01-1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