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有钱您买前门楼子”的来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4 13:00

◎王越(文化学者)

从鲜鱼口往东走,路南第一条胡同就是长巷头条。长巷头条北起西打磨厂,呈西北——东南走向,至得丰东巷止,长510米,宽4.1米。这条胡同在明代称“长巷儿一条”,向东分别为与之平行的斜巷,称长巷二、三、四条。清代以梯子胡同为界,分为长巷上、下头条至四条胡同。明正统四年(1439),为排泄内城南濠积水开凿减水河,因壕口距东便门外大通桥三里,称三里河。以后三里河日益淤塞,民居依河道而建,许多会馆、客栈、戏楼聚集于此,形成弯曲的三里河、长巷头条至四条、水道子、河泊厂、缆杆市等众多斜向胡同,不少胡同直接以河为名,成为前门大街东侧胡同的一大特色。

长巷头条位置图

2016年,政府启动三里河水系绿化项目,胡同再现水穿街巷景色。长巷头条东侧,有一条蜿蜒向东南缓缓流淌的小河,古香古色的胡同和原汁原味的居民四合院、亭榭、会馆沿着河道伸展坐落,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呈现出一片美丽的水乡风光。2020年,长巷头条获评十大“北京最美街巷”,成为前门三里河地区又一张展示古都风貌的“金名片”。

长巷头条的传奇故事,就发生在河西岸那座古色古香的小药店——老字号“长春堂”。别看这个药店的门面不大,但在上世纪30年代,它所生产的“避瘟散”每年都卖到250万盒以上,1933年竟卖到400万盒上下。其生意不仅做到华北、华中和华东与西北的地区,连印尼、泰国、缅甸等国也都开始畅销,从而打败了风行一时的“日本仁丹” 。

长春堂开业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创始人孙振兰,山东招远县人,本是位走街串巷的游方郎中。经过他多年打拼积攒了些许钱财,在北京开了家前店后厂的“长春堂”,专门制作和销售闻药。以后长春堂从孙振兰传到儿子孙学奎,光绪十三年(1888年)再传到孙子孙崇善,开始了“长春堂”的发展之路。

长春堂遗址

孙崇善,号三明,生于同治二年(1863年)。孙三明的妻子张氏,北京左安门外六道口村人。孙三明婚后不久,便在房山城南顾册村的“娘娘庙”受戒,做了可以有家室的火居道士,人称孙老道。他还在永定门外公地村买了四亩地,盖了一座“长春观”。正殿供奉太上老君、药王爷以及财神爷,东配殿是孙家的祠堂。从此他蓄发梳鬏,身着道袍,时常来这里参拜、居住、联络道众。

孙三明对店内比较简单的闻药进行改革,研制出后来举世闻名的“避瘟散”和“无极丹”。避瘟散具有祛暑清火的功能,取用少许抹入鼻腔,清凉感直通心脑,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喜爱,让日本的祛暑药“仁丹”黯然无色。他在产品的包装上也做出了重大的改进,把原先装药用的纸袋换成锡质八卦形小盒,将自己蓄髻留须身着道袍、双手端抱“长春堂太上避瘟散”的形象印制在包装袋上。当时,老北京有句顺口溜:“暑热天,您别慌,快买暑药长春堂。抹进鼻孔通肺腑,消暑祛火保安康。”

1926年,正当避瘟散的声誉日盛之际,孙三明病故。孙三明去世后,由他的内侄张子余接手经营长春堂。张子余是左安门外龙爪树村人,也是位火居道士,已经在姑父这儿帮助管理多年。张子余为人精明强干、处事果断、能写会算、善于交际。经过几年的打拼,逐渐在天津、太原等地开设分号,在地安门大街开设“仁和堂”、在前门开设亿兆棉织百货商店等八家商店,被北京商界称为四大巨子之一。

孙三明和张子余都注重慈善事业,先是孙三明在“长春观”办起长春第一小学校,招收贫苦儿童百余人。学杂费用一概不收,学生的书、纸、笔全由学校发给。继而又在永定门外杨祖祠附近兴办第二小学校。以后又在张子余老家龙爪树村兴办长春第三小学校。张子余经营长春堂以后,以长春堂经理兼任三校校长。三个学校的一切开支,都由长春堂拨付,学生所用书、本、纸、笔等,也一律由长春堂供给,每年发给学生制服一套,不取分文。此外,他们还经常捐款,赞助戒毒机构。

据说,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有位大帅听说长春堂有家亿兆百货商店,便找来张子余,非要让他拿钱把前门楼子买下来。这位大帅振振有词地说:“一万万是一亿,一万亿是一兆,你们叫亿兆,有的是钱,就把前门楼子买下来给我们当军饷吧。”这不是明摆着敲竹杠吗,最后张子余只能花巨资了事。

从此北京人又多了一句俏皮话:有钱您买前门楼子啊。

供图/王越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