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士甘焚死不公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1 13:00

WechatIMG2420.jpg

介之推母子绵山受焚图

◎王红(四川大学古典文学教授)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宋】黄庭坚

春秋时晋国有位介之推,跟随晋公子重耳(日后赫赫有名的霸主的晋文公)逃亡,不离不弃,忠心耿耿,重耳在得天下成了国君后却把他忘了。《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看着其他随从逃亡者争功,介之推很不以为然,其母提醒:“你何不也去求功?”介之推说:“明知道错误却去仿效,罪过更大。而且我既口出怨言,就不该吃国君的俸禄。”于是和母亲入山,隐居到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介的封田,说:“以志吾过,且旌善人。”此为介之推事最早也最为可靠的出处,这里的介之推是位有骨气也有脾气的士人。

《史记·晋世家》丰富了介之推隐居前后的情节,比如晋侯论功行赏时因帮助周天子平乱而来不及遍封所有功臣,遗漏了介。介隐居后他的随从“悬书宫门”以谜语似的文字提醒晋侯,使其想起介之推。情节虽丰富,基本事实仍同于《左传》,介都是“隐居至死”,没有非正常死亡的记载。

战国至汉代,介之推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作着加法。《韩诗外传》说介“割股啖君”(割了自己大腿上的肉给饥饿的重耳吃),突出了他在重耳十九年流亡生活中的忠诚,使晋侯坐江山后的“禄亦弗及”具有了忘恩负义的意味。至刘向《新序·节士》,情况更严重的“焚死”说出现:“(介之推隐,)文公使人求之不得,为之避寝三月,号呼期年……待之不肯出,求之不能得,以谓焚其山宜出。及焚其山,遂不出而焚死。”这个晋文公,前半段早老型痴呆症,健忘失忆,后半段躁狂型强迫症,终至酿成悲剧,故事化色彩甚浓而可信度实低。

“焚死”情节出现是介之推由历史人物转化为传说人物的重要节点。有骨气有脾气的介之推本是自己隐入山中不出,自然老死;这一来变成了将骨气和脾气坚持到极致,宁被烧成焦炭也不接受封赏。大约从西周就开始的仲春禁火制度也被附会成因纪念介之推焚死而“寒食”的禁火习俗。

《后汉书·周举传》载周举任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刺史,当地为纪念介之推,士民冬日禁火一个月,老弱幼小者每年都有因冷食而病死的。周举作吊书祭告介之推,变革风俗,让百姓冬天不再禁火。曹操也曾下令取消寒食习俗。由晋至唐,“寒食”习俗恢复,不过缩短为三天、一天,进而与清明合二为一,成为全国性的重要节令。作为该节令文化背景的介之推“焚死”传说,也往往被误读为真实的历史。

民间兴起的“寒食”习俗蕴含着对忠诚而“焚死”的介之推的同情惋惜,诗人使用该典故则更多表达对一种风骨品节的崇仰,如“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卢象《寒食》)、“人乞祭馀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黄庭坚《清明》)等,貌似背离史实,其实不过是借古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罢了。

2024.4.1

供图/雨驿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北京国际流行音乐周第十年 叶蓓、胡海泉、维塔斯陆续开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3
专栏|付林先生的生命四重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09
专栏|付林先生的生命四重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09
专栏|谭维维路向何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31
专栏|谭维维路向何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31
专栏|守望麦田的宋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17
专栏|守望麦田的宋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17
专栏|他是这样的人——追思王铁成先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