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校园行动”脑洞大开:人造“峡谷”、“织造校园”、留存“真实的土壤”
广州日报 2024-03-27 09:35

近日,“林中路——福田新校园行动8+1建筑联展三校园建成研讨会”在荔园外国语小学(景田)举行,来自全国的建筑专家学者、行业大咖齐聚深圳,以建成三校的现场踏勘为切入口研讨,梳理回溯近年来深圳在校园这一民生工程建设上的探索实践以及“新校园行动”的竞赛机制及其对中国建筑界的影响。

“高密度之王”——巧妙人造“峡谷”

福田中学是一所有着54年历史的学校,在历经2年11个月的建设后,于去年10月重新迎来师生。这也是深圳“福田新校园行动8+1建筑联展”最后一所落成使用的学校,也成为此次“三校园建成研讨”踏勘的首站。

福田中学是2018年“8+1”联展九所学校中的“高密度之王”,容积率是普通中学的2~3倍,除场地本身的超高建设强度要求之外,基地北、东、南三面高层紧贴环绕,处于一个非常复杂而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中。高密度城市条件下的深圳新校园要如何设计,不仅是reMIX临界工作室面临着的挑战,也是整个“福田新校园行动8+1建筑联展”诞生的价值所在。

reMIX临界工作室创始合伙人陈忱表示,多层地面是垂直校园体系在高强度开发的情况下保证校园空间品质的重要策略。于是,下沉庭院、裙房顶面、建筑物屋面等,通过一系列空中连廊、架空层、屋面花园,共同构成丰富多元又尺度宜人的校园空间体验。她称之为“峡谷”。不仅如此,她还“神来之笔”地将操场逆时针扭转15度,形成放大的入口广场和更加宜人开放的公共共享城市界面,更在二层的运动场留下了未来与中心公园衔接的道路接口,通过空间设计以及后期的多线管理,实现校园空间与社区、城市的共享。

“织造校园”——链接自然、空间和新社群

红岭中学高中部新文体中心的建设是校园二次拓展和更新的重点。源计划建筑事务所的设计源于基地与自然,三道山形建筑顺着山势由南向北跌级而下,屋面户外球场和社团活动、室内艺术课室,形成一个自然坡地式的屋面活动集群。

“新的红岭艺体中心是个(套)自然、空间和新社群的织造,而不是简单的建造和功能的综合。我们试图让校园与所处自然环境重新建立关联,通过植入全新的自然建构和共生的空间逻辑,创造新校园空间和场所意义。”源计划主持建筑师何健翔表示。

“真实的土壤”——森林映射城市化历史记忆

荔园外国语小学景田校区(原人民小学)面临着的议题与城市历史有关。这里曾是一片生长在堆置土方上的榕树林,在高密度的城市中心,提供了一种鲜见的粗糙质感。直向建筑作为竞赛阶段第一名入选,提出了最大化保留场地原有森林、地形的策略。

主持建筑师董功表示,“这片位于城市脉络中的森林映射着深圳几十年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记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定程度上保护住这片森林,将有益于实现城市空间发展的连续性。同时,我们相信,拥有这片小森林的校园将成为一种具备特殊品质的教育场所类型。阳光、风和四季等自然元素能够在这里被更生动地感知,这些都将成为学生们童年学习生活具体而美好的记忆。”

历经6年

对城市认知带来增量 激发公共议题

不论是福田中学的人造“峡谷”、红岭中学的“织造校园”,还是荔园外国语小学的“真实的土壤”,都呈现了一个共同点:“新校园行动”不仅是一场建筑和设计的革新,更是与城市、气候、教育的深度对话。这些项目不仅为深圳这座城市留下了创新的类型与独特的传奇,也是校园作为公共建筑如何与自然共处、与城市共处的积极探索。

研讨会由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竞翔担当学术主持。他表示,研讨会主题“林中路”源自哲学家海德格尔晚期探讨艺术本质的著作,海德格尔探讨的是艺术的本原,在这里建筑师研讨的意义在于它代表了一种探索与寻找的过程。“林中路可能是迷路的路,可能是平凡之路,也可能是非凡之路。”朱竞翔说,“林”又与高层建筑有着紧密联系,继而引出了关于建筑、景观和社群关系的深刻讨论。

“新校园行动”的发起人、总策展人周红玫分享了这些年的创新与坚守。2017年底,为解决福田高密度城区的“学位之痛”,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福田管理局联合区发改局、教育局等单位共同发起“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对高密度校园新类型首次破题,以“公开竞赛+建筑实践展”的创新机制开辟出一块先行先试的教育空间改革“试验田”。历经六年,计划由福田延伸到龙岗、南山等地,共举办四季,涉及35所校园,诞生104个方案,总建筑面积1,325,000平方米,超57,300学生受惠,对珠三角乃至全国众多城市的校园建设产生引领示范作用。

红岭实验小学、红岭中学高中部、景龙小学、荔园外国语小学景田校区(原人民小学)、福田中学这一批新校园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以集群式的面貌成为新校园建筑的展示窗口,为“设计之都”深圳的建筑发展带来了蓬勃气象。“8+1联展作为新校园行动计划的第一季,从个案到范式,从先锋到常态化实践,经历了创新的过程。这批在高密度条件下被挤压出来的优秀校园建筑作品,展现了高密度城市中心区新型教育模式在既定规范下所能呈现的丰富度与可能性。‘公开竞赛和实践展’的特殊机制,更是推动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公共设计管理。”周红玫说。

创新竞赛机制

推动公共设计管理成学界研究热点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冯江表示,深圳从关注现代化高楼大厦的建设,到现在开始重视历史文化、教育以及社区关系的发展。这座城市正逐步成为一个深度与厚度并重、注重社群联系的地方。学校作为社区生活的基石,其重要性随着代际的延续而日益凸显。“在这一过程中,建筑不仅仅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它们的价值在于能够通过局部的努力,引发对整个城市体系变革的关注和思考。”

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建筑评论家周榕则表示,深圳“新校园行动”对建筑界、城市思想以及社会心理层面带来了影响。他认为,“新校园行动”不仅产生了众多优秀的建筑作品,更重要的是,它为深圳乃至整个中国城市的认知带来了显著的增量,激发了公共议题的新讨论。他在参观新校园时发现了很多纤细和柔软的设计元素。这些新元素的引入,预示着校园环境的积极变化,将为孩子们提供更加温柔的成长空间。

“校园不光是城市空间层面上讨论的公共议题,它更是有关几代人心理成长的公共议题。”他更表示,随着AI的崛起,碳基的建筑空间,尤其是校园环境,必须进行新的升级和跃迁,以适应未来的需求。

作为评审的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主持建筑师孟岩回顾了评审过程。

在他看来,校园项目面临着的困难不仅是关于建筑密度的问题,更是关于在现有指标压力下,如何进行类型迭代和更新。

东南大学建筑国际化示范学院教授顾大庆,多次出任“新校园行动”的评委会联合主席,他认为,与传统的招投标制度不同,联展让校园设计变成了一个学术活动,策展委员的学术性定位和决定权有效地扩展了遴选建筑师范围;通过设定议题引导设计方向,在关键时刻作为策略工具;协调管理方和设计方的关系,推动公共设计管理。

《建筑学报》主编黄居正表示,“新校园行动”联展不仅形成了一个高效的竞赛机制,成功地为每个项目遴选出了合适的建筑师,推动了设计策略的创新,而且还体现了中国建筑行业从增量建设向存量优化转型的重要趋势,非常值得关注。

文/刘畅 蒋偲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