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火到今年,一群年轻人种地究竟好看在哪儿
红星新闻 2024-03-19 22:20

脱口秀演员庞博曾留下一个段子:让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男生,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用六个月的时间种出一万斤粮食,“我当时就明白了,(这个综艺)主要就是面向这两年在家待业的这帮爱豆对吧?真正的男团再就业。”

去年年初,被庞博调侃的这档综艺上线了,名字也颇为干脆直接,就叫《种地吧》。

没有明星大腕,没有强刺激高反转的剧情,但这档聚焦种地的另类节目播出后还是火了,豆瓣评分从最初的8.3一路上涨到9分,种出的蔬菜上架后一售而空,“十个勤天”(该节目的10位年轻艺人)还受邀登上央视春晚。

如今,《种地吧2》播出后也热议不断,就连节目日常直播也会上热搜,因为当“云监工”的网友要看看参加节目的几位男生种植的农作物长啥样了。

《种地吧》顾名思义,讲的是和田野、农田、农作物打交道的故事,横跨大半年的超长拍摄、拍摄内容只有种地过程。参加节目录制的嘉宾们也必须踏踏实实地种地。最后经过选拔,陈少熙、何浩楠、蒋敦豪、李耕耘、李昊、鹭卓、王一珩、赵小童、卓沅、赵一博组成了种地小队“十个勤天”。他们在娱乐圈名气都不算大,拿下《中国好声音》冠军的蒋敦豪算是10小队里名气最大的了。

既然要种地,就不能只是走过场做样子。于是在100多天的时间内,观众们跟随“种地小分队”,一起见证播种、灌溉、施肥、收获,不仅在节目中收看他们的表现,更在直播中监工,为他们的收割机陷进泥泞里操心,为他们“双抢”速度慢而着急……

为了面对更大挑战,新一季,“种地小分队”前往山东寿光考察大棚历史沿革,学习先进大棚技术,又到中国农业大学进行研学,参观饲料博物馆,何浩楠、鹭卓、卓沅还考取了无人机驾驶证……

一群人种地的节目,怎么就火了?到底有什么好看的?

《种地吧》的粉丝六六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她最开始是无意刷到的,抱着新鲜感去看,很快就被吸引了。从小生活在城市的六六并不十分清楚农作物是如何生产出来的,看了节目才知道了生产过程和其中的艰辛。

事实上,不少观众入坑《种地吧》,一开始是抱着吐槽和质疑的,“是不是炒作?种地是不是噱头和作秀?”

但在完整地看了后,不少观众发现节目还是很真实,“看到他们零下几度泡在泥水里搞疏通,下大雪在泥地里搞排水,十个人卸了三十吨肥料,虽然还是有不足的地方有生疏的地方,可是还是能看到他们的认真和诚意。”

豆瓣上对《种地吧》的评价中,“真诚”是一个高频词。有网友评价,比起噱头满满的顶流们,这些艺人是真正放下一切,专注种地,搞养殖搭鸡舍,养小羊挖鱼塘,全都是亲力亲为。

《种地吧》能火,另一个重要原因,可能也是契合了当下年轻人对田园的向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中国人的血液里,多少有点种地基因。时至今日,网络中都能看到这样的抱怨——不想打工了,干脆回家种田。艺术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讲师余俊雯曾撰文分析“种田”作品受到追捧的原因,称以往在网文中颇有受众的“种田文”,其影响力已从静态文字向动态影像深入。不管是种田文,种田剧还是种田综艺,受众都能在第一时间内感受到作品的美,这份美源于作品特意营造的美好环境空间,属于视听层面的建构。《种地吧》中的风吹麦浪,《田耕纪》里的南宋田园,创作团队运用精美凝练的拍摄镜头、恰到好处的画面留白、悦耳自然的环境音响,努力为观众呈现出现代人梦想中的“乌托邦”。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竞争的加速,现代社会的压力愈发巨大,人们所需面对、承受的困难、焦虑也愈发复杂强烈。年轻人中开始盛行一种“吉祥三保”式的工作观,觉得当保安、保洁或者保姆都不错,不用动脑,也不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只需要付出体力就能有回报。当然,现实中很少有人会把这种想象付诸于实践,但不妨碍在格子间里卷了一天的年轻人,在“华农兄弟”“赶海天团”的视频中,在《种地吧》这样的综艺节目中,通过沉浸式地观看干农活、做农村美食、养殖、渔猎,获得一种“云收获”的代偿式满足。

正如作家吴伯箫在《菜园小记》所写,种菜的整个过程,随时都有乐趣。施肥,松土,整畦,下种,是花费劳动量最多的时候吧,那时蔬菜还看不到影子哩,可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算种的只是希望,那希望也给人很大的鼓舞。

文/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

编辑/弓立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