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难得一胜到世界冠军 中国全甲格斗队队长谈7年征程:参考史料制作“国风”盔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8 19:46

4名中国人身披几十斤重的中式盔甲,在赛场上与欧洲人贴身竞技对抗。这并非影视剧,而是近日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全甲格斗比赛上发生的一幕。近日,该赛事主办方在其官方社交账号上介绍,来自中国的4名选手先后战胜了罗马尼亚、意大利和塞尔维亚队,取得了该次比赛“二对二”项目的冠军。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这是中国全甲格斗选手首次获得团体项目的冠军。而这一天距离中国人首次在世界全甲格斗比赛亮相却惨遭全败,仅过去7年。

参赛者表示,7年时间里,中国参与全甲格斗的人越来越多,水平也越来越强,渐渐成为世界全甲格斗圈一支无法被忽视的力量,甚至出现了国外“粉丝”。1月17日,中国队队长高鹏告诉北青报记者,队员们使用的盔甲都基于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甲胄来仿制,“这次比赛上,其他国家的队伍也对冠军踌躇满志,但我们用实力向大家证明了中国的力量。”

复原古代盔甲参与格斗 中国全甲格斗队首次参赛未能得一胜

“全甲格斗”是什么?高鹏介绍,“这是一种穿着全方位防护的盔甲进行近身格斗对抗的体育运动。”高鹏告诉北青报记者,这项运动起源于欧洲的中世纪骑士文化,上世纪90年代在东欧重新兴起,逐渐在各国流行。依照规则,选手须身穿与13到17世纪形制相符的盔甲,使用经过钝化处理、符合安全标准、还原古代形制的武器,“全方位还原古代战场的真实情景”。木栏杆围成的格斗场上,人们身着重达三四十公斤的盔甲,外披古代罩袍,手持单刀、战斧等冷兵器,短兵相接,一决胜负。“既把人们代入到几世纪前的战争历史和军事文化之中,又在高强度的攻守之中持械对抗,这就是这项运动的最大特点。”高鹏说。

高鹏出生于1984年,身高1.93米、体重109公斤,先后从事过游戏美术设计、影视制片等工作。他从小练习散打、搏击,又对世界历史、军事文化很感兴趣,“中国历史悠久,有很多强盛的朝代,我特别对古代战士们锐意进取的壮志很有共鸣。”

2015年,高鹏在机缘巧合之下了解到全甲格斗运动,“这项运动既有力量要求和对抗性,又有历史底蕴,和我的很多爱好都有结合点。”为了解这项运动,他曾到意大利米兰现场观赛,“我立刻被各国选手的热情、礼貌和体育精神感染。那一刻感到,自己就应该投入到这样的事情里。”

要投入全甲格斗,首先须承盔甲之“重”。看起来威风凛凛的盔甲,从打造到穿着都并非易事。

参加了此次比赛、外号“邮差”的中国选手管小奇告诉北青报记者,用于参赛的盔甲做工复杂,“一身量身定制的盔甲,甲匠要花三四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打造。对初学者来说,尝试全甲格斗就是重新适应自己身体的过程。第一次穿戴全甲,一般需要将近一小时,熟练后也要花15分钟左右。”和负重、举重不同,三四十公斤的盔甲会平均分配到身体各处,头盔最厚、最重,戴上去会感到脖子被压痛;透过头盔看东西,视野会变窄,听力也不像过去敏感,“很多人刚戴上头盔就累得不行了,一不小心就会摔倒。”“在适应盔甲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进行灵活攻击、防守。所以,这是一项门槛不低的运动。”管小奇说。

2017年,几名中国格斗爱好者自发组队,参加了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第八届中世纪格斗世锦赛,那是中国全甲格斗队员首次出现在世界舞台。当时高鹏就在这支中国队中。他回忆说:“我们带着宋、明、元三代的史料,尽可能还原历史中的甲胄形制。中国武术文化悠久,我们也想把东方的盔甲和兵器展示给世界。”比赛现场,中国选手们身着中国明代盔甲,高鹏还使用了中国传统的偃月刀,一出场就收获了众多国外选手的目光。

不过,初次亮相的中国队完全没有经验,最终出战的比赛全部失利。高鹏回忆说,“当时的中国队打全甲格斗比赛的经验太少了,人和甲的磨合、排兵布阵、出击手法还不熟练。但当时我们就发现,我们在身体素质方面一点都不差。”赛后,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脱下盔甲、相拥庆祝,用不同语言高呼口号,互相欣赏不同民族的武器,高鹏感到,“全甲格斗有着非常独特的魅力,场上的勇猛战士和场下的谦谦君子,在这里都可以完美相融。”

近日中国队在国际大赛上首夺冠军 外国人看到中国兵器希望拍照留念

如今,7年时间过去了。这期间,高鹏目睹了一些老战友的退出,也看到不少新鲜血液的加入。而中国队的总体水平一直在提升。在上海、北京、成都等地都出现了全甲格斗队伍。“这些年,中国选手也有击败捷克队、波兰队等传统强队的经历,和很多国外队伍有很密切的交流。我自己在去年击败了一名德国选手,从那以后,他就成为中国队的‘迷弟’(崇拜者),还主动提出以外籍人员身份加入中国队参赛。”

前两年,中世纪格斗世锦赛因故暂停举行。因此去年11月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骑士”全甲格斗赛即将举行的消息传来后,吸引了全世界各地全甲格斗选手的目光,来自多个国家的近百名选手赶来参赛。高鹏说,这场比赛有很多世界强队参与,是很有分量的国际赛事。高鹏介绍说,他当即联络全国各地的全甲格斗选手,组建了一支包含参赛选手、后勤保障、摄像记录等人员在内的10人队伍。“大家来自不同地区,在工作之余就近训练,今年1月9号,陆续从各地飞到塞尔维亚集合备赛。”

参加比赛前,高鹏精心准备了这次出战的盔甲武器,比如选用的环首刀和长杆刀,形制分别来自宋代和明代。

高鹏告诉北青报记者,在盔甲的制作工艺上,中国队队员们查阅了古代甲胄修复专家白荣金、钟少异合著的《甲胄复原》等著作,力求“在铆钉的固定手法等各种细节上都能符合历史情境”。在设计上,曾从事美术设计工作的高鹏查阅了明代绘制万历皇帝外出队伍的名画《出警图》以及绘制了同时期军队情况的《平番得胜图》,从中汲取灵感,将图画中的盔甲形制“复活”。在选择武器时,他和许多兵器爱好者首选的书籍就是明代军事著作《武备要略》,“古籍里的民间武艺介绍,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

高鹏说,他为这次参赛全新打造的铁人军长杆刀,原本是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统领的铁人军使用的武器,参考了武备研究学者龚剑所作的《中国刀剑史》。同时,他还查阅了当年荷属东印度公司成员的旅行日志插图等多种资料,“明代铁人军的许多作战细节都已经掩藏在历史中,我们希望能通过多方的史料查找,把它还原在世人面前。按照规定,比赛前裁判会检查我们使用的武器,有一位裁判拿着我的武器端详了好久,还问我能不能拍一张照。”

出生于2000年的管小奇是中国队的一张年轻面孔。这次比赛,他选择明代的铁甲作为自己的“战甲”,还戴上了中国传统的凤翅盔。

在高鹏看来,本次比赛的“二对二”项目是比赛重头戏。他介绍,该项比赛中,每支队伍共4人参赛,“其中两人上场与敌方两人格斗,其余两人随时准备和队友轮换,每场比赛共2回合。”每回合的胜负以积分多少确定。因为比赛规则偏向实战,参与赛事的不少强队都觊觎该项目的冠军。中国队也报名参加了该项目的比赛。

当地时间1月13日上午,比赛正式开始。中国队特意穿上了黄底红纹的传统罩袍,罩袍上用行楷写着“战魂”二字。高鹏回忆说,比赛第一场,中国队在与罗马尼亚的对阵中轻取对手,夺得“开门红”。在队长高鹏看来,最惊险的是和意大利队交战的第二场比赛,最终中国队以微弱优势险胜意大利队。

高鹏表示,击败意大利队之后,队伍的信心更加高涨,“我也鼓励队友们,‘拼一把,拿一个冠军。’”在与东道主塞尔维亚队的最终对决中,中国队乘胜追击,迅速拉开比分优势,最终夺得三战全胜。“中国队,牛!”夺冠瞬间,高鹏和队友们放声大吼,庆祝这枚重量级金牌的诞生。高鹏回忆说,比赛间隙,有几名外国运动员用中文喊起了“加油”。“很多队伍都对2V2冠军踌躇满志,谁也没想到半路杀出了中国队。我们用实力向大家证明了中国力量。”

赛场背后:为爱好要付出巨大的时间金钱成本 磕磕碰碰的小伤都是常事

高鹏坦言,参加全甲格斗,一方面能够亲自体验古代战士为国奋战、奋勇争光的经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时间上和金钱上的巨大付出,另外还可能面临伤病的风险。

管小奇对此也有心理准备,他说:“每种运动都有一定风险,但有甲胄的保护和完善的比赛规则后,全甲格斗的风险已经尽可能降低了。总体来说伤病风险和足球差不多。”在这次于塞尔维亚参加的比赛中,“大家身上都多少有一些磕磕碰碰、青一块紫一块,我的右手虎口也受了小伤,但大都是防御的时候被武器震到,或者是抓握武器太过用力导致的擦伤,这样的伤都很正常,算是家常便饭。”

高鹏说,在他看来,受伤通常发生在刚刚接触全甲格斗的时候,“因为对盔甲不熟悉,不小心扭伤的情况比较多。但在度过新手期之后,如果不参与剧烈的高水平竞技,就不太容易受伤了。”

高鹏说,在工作、生活的同时坚持爱好并不容易。“每天会趁着孩子上学之后,我上班之前的时间抽空训练。”不过,高鹏表示,他也希望借助全甲格斗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递给更多人。

“00后”管小奇则告诉北青报记者,他感受到全甲格斗的魅力后,选择从一家机器人公司的项目管理职位上辞职,在北京开办了一家武馆,“希望能把我热爱的事情,变成一份人生的事业。”

实习生 侯翔宇

摄影/徐晖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屈畅
编辑/王朝
校对/董一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