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厕所”扫不干净?治理网络戾气当久久为功
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2023-12-01 09:28

近日,多家网络平台发布对“网络厕所”、“开盒挂人行为”、污名化特定群体、煽动地域对立等七类网络戾气行为的治理进展,对网信部门开展的“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做出回应。专项行动明确了此类行为的性质,亮出了重拳治理的态度,给治理网络戾气开了个好头。

网络戾气是污染网络环境的“毒草”。比如,“开盒挂人”行为,利用非法手段获取他人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住址等隐私信息,“挂人”到公共网络空间煽动网民攻击谩骂。“网络厕所”则允许参与者投稿、无限恶评他人隐私或照片。这些行为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往往都是未成年人,“挂厕”“开盒”并无特定理由,不少是随机行为,却给当事人造成巨大的伤害。

再比如,为获取流量,有人冒充女骑手,身穿外卖员服装、黑丝袜或短裙,摆拍深夜送外卖的视频及照片,被解读为提供特殊服务的“外卖媛”案例。看似是个人为获取流量的“博眼球”行为,实则构成了对外卖员群体的污名化。这种恶意关联性别、职业、地域等特征以激化矛盾获取流量的做法,正成为继“网络水军”、饭圈乱象之后,一些账号和平台新的“流量密码”。

这些行为虽然出自个人账号、个别板块,却对整个网络环境带来巨大伤害。从个人层面看,受害人往往成为群体情绪的牺牲品,遭受巨大精神折磨,甚至影响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安全感。从社会层面看,这些账号通过扒隐私、贴标签、拉仇恨、推热点,激发群体、地域对立,使网络舆论生态变得越来越极端化,像个“火药桶”,容不下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声音。激烈的网络争执、对立,甚至可能加剧现实生活中相关群体的分化与撕裂,最终破坏全社会的共识与团结,必须从严整治。

网信部门已经明确,将通过专项整治,进一步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深入查找问题漏洞,健全防范治理网络戾气的制度机制,切实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可以看出,国家治理网络戾气的决心是坚定的。这类违规账号、群组、板块,今天“封”一批,明天还可能再“长”一批。因此,治理贵在久久为功,一个战役接一个战役打,一项制度接一项制度地建,把专项行动中找到的好思路、好措施、好办法固定为常态化的好机制,既注重“量变”的积累,又追求“质变”的突破,在水滴石穿的执着和努力中,维护网络空间长治久安。

——治理网络戾气,法治手段必不可少。一些充满戾气的网络行为已经涉嫌违法。比如,我国法律明确,非法获取、出售和提供他人个人信息都是违法行为,但由于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治理面临挑战。由于大多网络言论具有匿名性,网暴行为溯源难,确定主体难;一些网暴言论会被即时删除,侵权证据固定难;一些网暴行为参与人数多,地域跨度广,受害者举证难。因此,不少受害人无法及时有效维护合法权益,施暴者没有得到应有惩罚,此类事件尚未在社会上形成足够的法治示范。

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有专家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暴力行为的界定,纳入新情况、新问题,完善网络空间治理的法律依据。对社会影响较大的事件,相关部门可帮助受害人收集证据、提起诉讼,树一批典型案例,用“执法”来“普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网络空间的公平正义。

——守住个人隐私保护的安全底线。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是防范戾气伤人的重要环节。相关部门、企业、行业应该尽快行动起来,通过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技术安排,防止信息泄露。同时,构建遏制个人信息泄露的协同作战机制和综合治理格局,及时披露相关案件的查处情况,在社会上形成积极示范。一些专家建议,应明确信息收集方对个人信息泄露负第一责任,从源头筑起信息安全的堤坝。

目前,各平台正通过技术+人工的手段,拦截网暴互动,清理违规内容,关闭相关账号。下一步,可建立长效机制,将预防、治理此类问题纳入平台日常工作,对举报者给予奖励和必要的网络保护。

——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需要网上网下齐心协力。相关部门重拳打击网络乱象,厚植清朗网络空间的土壤;行业协会完善自律性约束机制,倡导网络文明;互联网企业不断压实主体责任,守好网络治理的“第一道关口”。

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乌烟瘴气、暴戾恣肆的网络空间。每个网民都应该把控好自己的言论边界,同时采取必要措施保护自己的权利边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动传播正能量,面对乱象敢“亮剑”,才能让清朗的网络空间,变成人人值得奔赴的云端星河。

文/丁静

编辑/王朝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