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深圳“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 把“楼上楼下”玩出新花样
广州日报 2023-10-26 13:37

骑楼,是岭南一种特色建筑。楼上住人、晒衫,楼下开铺、纳凉,如广州恩宁路的西关骑楼一直是中外游客的打卡地。而如今,这种楼上、楼下功能不同却又能完美契合互补建筑模式,在湾区大地上又有了新花样:“楼上科研楼下创业”“工业上楼”“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继“骑楼”之后,广东人又一次重新定义了——“楼上楼下”。

近日,记者跟随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改革开放45周年广东调研行”媒体团走访了这些“楼上楼下”的新模式。

“穿白大褂”与“穿西装”随时互动

位于深圳光明区的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这是一栋特别的楼宇。大楼里有两种人,“穿白大褂”与“穿西装”的。“穿白大褂”的是科学家和研究员,他们在楼上实验室搞科研;“穿西装”的是企业家,楼下就是他们的办公室。

这是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首创“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在“楼上”科研人员开展原始创新活动,解决基础科学问题,支撑产业进行核心技术攻关;在“楼下”构造产业孵化空间,为合成生物类初创企业提供拎包入住的共享实验平台及智库支撑。“穿白大褂”的科学家和“穿西装”的企业家在同一栋楼里就可以交流思想、碰撞火花,既有效解决了初创企业缺乏设施和技术平台瓶颈,又极大缩短了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周期。通过“楼上”与“楼下”的有力链接,打破“从0到1再到10”的产业孵化时间壁垒,形成“科研-转化-产业”的全链条企业培育经验。2021年,这一经验被国家发改委写入在全国推广的47条“深圳经验”。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院长刘陈立很形象地告诉记者,有时候“穿白大褂”的和“穿西装”的在走廊上碰到,喝杯咖啡聊几句,可能一个新点子就出来了,一个难题就解决了。

先进院合成所研究员、所长助理、材料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钟超认为,通过“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前期的研发成本和时间成本能大幅缩小:“这样不会耽误科研时间,还能够鼓励科研人员走出舒适圈创业,有更多成果给到科研人员,能够提高积极性。”

钟超除了是“白大褂”,他也有“穿西装”的身份,他是深圳柏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白大褂与西装“无缝切换”。他说:“合成生物学研究用到的仪器,通常要五六百万(元)甚至更贵,初创企业负担不起。而在创新中心,企业支付比市场上低得多的费用,就能使用‘楼上’的先进院研发平台。”钟超带领的科研团队和企业团队正是这种“楼上创新,楼下创业”创新模式的先行者,目前正逐步推进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已成为合成生物材料赛道全国乃至全球值得关注的初创企业。

像柏垠生物这样的企业并非孤例。截至今年7月,创新中心已组织11批次企业遴选,通过遴选企业109家,孵化器和后续拓展园区吸引落地42家企业、毕业企业13家。创新中心重点布局9大赛道,入驻企业融资总额24.8亿元,估值164.8亿元。

“工业上楼”: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位于坪山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项目,是深圳第一批“工业上楼”项目。这是如今在湾区大地上流行的新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将工厂搬到楼上,同时还能把产业相关企业集中在同一个区域内,实现集聚效应,实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大巴车能直接开到三楼。中建科技深圳分公司总经理鲁晓通向记者们介绍:“我们‘工业上楼’项目面临最大的痛点,就是垂直运输。我们通过室外的立体化行车坡道、最大荷载达5吨的货运电梯等创新方法,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

为方便企业在“摩天工厂”生产,一期大楼建设了立体化货运通道,在头两层设置专门出入口把大型货车引导至不同楼层,直接就能开上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楼层建成后的最大负载达3吨/平方米,确保了能承受机器的重量。深圳市坪山区产业投资服务有限公司产业招商服务部戴亦豪介绍,园区针对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新型储能三个行业,在产业园的布局上,实现从研发生产再到办公生活的集中。

文/王纳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