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钱”真聪明吗?六问六答透视北向资金
证券时报 2023-09-26 10:00

近期,北向资金流入流出受到境内投资者广泛关注,有人将其视为外资看多看空A股的“风向标”。业内人士指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北向资金难以反映A股市场的总体态势,不能简单将北向资金的净流入流出认为是市场的涨跌风向标。过度渲染和错误解读北向资金信息可能会对投资者的交易判断造成影响,甚至会破坏市场稳定。北向资金不全面的信息披露容易对投资者产生误导,引起投资者误判。现阶段,应当着力培育正确的投资决策参考依据,优化北向资金披露机制,降低信息偏误,从而更好地提升投资者的专业判断和研究能力。

汇添富基金研究部总监刘伟林认为,北向资金占比不算高,对A股中期走势影响有限,也并非绝对的“聪明钱”。近3年来,北向资金流向对市场后市表现并没有明显的前瞻意义,反而在其大幅净流出阶段,往往对应市场回调的末期。

一问:北向资金真的是“聪明钱”吗?

答:难以准确反映A股总体态势。

近年来,北向资金以“聪明钱”著称,不少境内投资者认为北向资金是“境外机构投资者”代名词,北向资金的变动是境外资金的操作方向,视其为“风向标”,跟风操作,加剧了外部金融风险的传导效应和交易波动带来的市场情绪变化。

业内人士表示,实际上,北向资金难以反映A股市场的总体态势,不能简单将北向资金的净流入流出认为是市场的涨跌风向标。在A股市场上涨时,也存在着净流出内地市场的情况,北向“聪明钱”不一定那么“聪明”。比如,2023年8月28日,北向资金净流出82亿元,但万得全A指数上涨1.03%;2023年6月27日,北向资金净流出25亿元,万得全A指数上涨1.23%。北向资金的前瞻性与准确性不高,如果投资者长期将北向资金作为投资决策的择时信号,很可能会造成对A股市场态势的误判。

刘伟林也指出,北向资金占比不算高,并非绝对的“聪明钱”。北向资金占比为9%左右,公募和私募为A股的第一和第二大机构投资者,险资的持股规模也相对较高,因此北向资金并非唯一影响市场的主体。从中长期维度看,市场走势更多取决于自身的基本面和政策的预期,资金行为更多是内生于市场表现而非市场表现的决定因素。

总体来看,北向资金的成交金额及持有数量占A股市场的成交金额及总股本比例仍然相对较小,北向资金流动对核心指数的影响有限,因此不能以偏概全将北向资金作为投资“风向标”。

二问:北向资金信息能否代表外资多空情绪?

答:不能全面代表外资多空情绪,准确性不足。

业内人士指出,首先,除沪深港通以外,外资还可以通过合格的外国机构投资者(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投资A股,而QFII、RQFII的交易信息披露与陆股通交易信息披露并不一致,因此,北向资金交易信息不能体现外资全貌。

其次,北向信息是大量外资账户交易行为的汇总信息,不代表北向资金一致看法。根据统计,近三个月北向资金日均成交金额约1080亿元,而其日均资金净流动仅46亿元,占日均成交金额不足5%。假设北向资金各账户实力均等,该情况下95%以上北向交易方向并不一致。例如,1000户外资中,480户看多账户每户买了1个亿,520户看空账户每户卖了1个亿,则最终数据是成交1000亿元,净流出40亿元,这并不能说明外资纷纷出逃。更有甚者,也可能是1000户外资中有600户在以常规交易量在买,390多户在以常规交易量在卖,只有极个别卖出方出于自身原因在大量卖。抛开买卖方向上的交易额,单纯去看资金流,会以偏概全。

第三,北向资金的构成十分复杂,无法从资金流动数据推断出具体哪类投资者在买还是卖。北向资金账户中既有长线配置型和短线交易型资金,亦有主动管理型及被动跟踪型资金。从汇总后的资金流动数据中并无法推断出每一类投资者的交易方向。

业内人士表示,过度渲染和错误解读北向资金信息可能会对投资者的交易判断造成影响,甚至会破坏市场稳定。北向资金不全面的信息披露容易对投资者产生误导,引起投资者误判。现阶段,应当着力培育正确的投资决策参考依据,优化北向资金披露机制,降低信息偏误,从而更好地提升投资者的专业判断和研究能力。

三问:有人称北向资金习惯性地“尾盘异动”,这是怎么回事?

答:这是一种误读,可能引起市场情绪波动,误导投资者交易决策。

业内人士解释,现有北向交易盘中信息披露透明度过高,特别是涉及特定交易时段的交易,极易引起市场误解。例如在收盘集合竞价时段,由于申报时间和成交时间存在3分钟分离,使得北向已用实时额度单边快速增加,然后骤然下降,导致错误解读成尾盘发生境外资金“异动”,出现境外资金大举买入,随后迅速卖出的情况,这在国际指数纳入A股调整的当日更为明显,引发市场误解。

四问:个人投资者该如何正确看待北向资金变化?

答:机构与散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利于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

业内人士表示,就北向交易信息披露现状看,中小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氛围。

刘伟林指出,散户在A股仍占交易主导,比较容易受到北向资金高频数据的影响而进行非理性交易。考虑到目前境内市场的成熟度还有待提高,2022年个人投资者交易占比虽然已降至60%左右,但相比成熟市场仍处于较高水平。机构投资者由于相对专业,更多基于基本面对市场进行分析,北向资金流向仅仅是其中的部分参考性指标。但是对于广大的个人投资者而言,由于专业程度有限,其交易行为往往更加关注容易理解的简单数据指标。他们往往通过行情软件和媒体报道去跟踪实时和当日的北上资金净流向,并以此作为短期交易的参考依据。最终的结果不仅是放大了市场资金和价格的波动,同时个人投资者的盲目跟风可能也会造成自身投资的亏损。

对于北向资金具体交易数据,如盘中实时披露的北向资金买入卖出成交金额,大型机构投资者往往更具有先发优势,可利用丰富的资源实时掌握和充分消化信息披露的内容,也有专业团队获取各种研究分析报告,因此获得的信息更全面、准确、及时,质量更高。可见两者在信息获取范围、获取时效性和数据处理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过度披露北向信息不利于维护市场的公平公正。

五问:北向资金信息披露安排是否合理?

答:不同投资者的差异化信息披露安排并非市场惯例,公平性存疑。

A股市场拥有较多的个人投资者和各类机构投资者,后者包括公募、私募、社保、保险、券商自营和外资等不同的资金类型。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仅有北向资金在盘中和盘后实时披露资金流向和持仓明细数据,其他一些投资者类别仅是在上市公司定期报告中略有体现持仓信息,信息披露安排存在不一致。北向资金较高频率的信息披露和动态变化容易受到市场各方的广泛关注,甚至形成了跟风交易。

从全球其他主要股票市场的经验看,普遍没有要求某类特定投资者盘中实时披露资金动向和盘后披露持股信息,也没有对境内投资者和境外投资者在信息披露上做出高度差异化的制度安排。

“这种具有高度针对性的信息披露显失公平,对于其他投资者而言,由于北向资金的信息被过分放大,密集的信息轰炸有可能干扰了投资者判断,进而影响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投资者跟风交易也容易因此遭受损失。”上述人士表示,盲目跟从北向资金并非投资良策,投资者应当始终立足于上市公司业绩、金融环境和宏观基本面等特征,参考更能体现公司价值的相关信息披露,着眼于长远,开展价值投资。

六问:如何看待当前的北向资金数据?

答:交易信息披露过多会让数据处理能力强的投资者过度交易,必要性有待商榷。

北向资金波动加大引发广泛关注。其中,交易信息披露程度过高,尤其是盘中实时披露买入成交金额、卖出成交金额、净流入流出金额等,被认为是其吸引广泛关注的重要原因。

北向交易的信息披露具有频率高、范围广的特点,远超A股其他资金类型。在频率上,北向交易盘中、盘后均有实时披露,行情商在盘中主动推送资金流向信息。在范围上,北向交易披露成交个股、成交额(量)、日末持仓数量等。

业内人士表示,数据处理能力较强的投资者,除了实时跟踪北向资金流向之外,还可以按照日度持仓变化,计算北向资金增持情况等。尽管北向资金是否是“聪明钱”有待商榷,但确实在客观上提供了数据来源。出于研究能力、资金规模、人才素质等方面优势,部分迫切需要“灯塔”的投资者,可以凭借数据处理优势来筛选标的。可以预见,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北向资金“风向标”交易的行列,容易产生情绪共振,过度交易更容易使得北向交易信息成为影响股价的因子,但真正从中获利的投资者将越来越少,终将成为股市“内耗”,被“割韭菜”。

刘伟林认为,过度披露北向资金信息,既可能因为“跟风效应”放大市场资金和走势在盘中的波动,而且散户投资者在跟风的过程中可能也会造成投资损失。未来可以适度降低北向资金披露的频率,例如取消盘中实时流向和交易情况的披露,或者降低在日内披露的频次,仅在收盘后详细披露当日的流向和交易情况。这样既保留了北向资金阶段流向披露的透明度,也有利于降低其对于市场盘中造成的扰动。更重要的是,这有利于降低散户的非理性交易行为,对个人投资者起到一定的保护效果。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时隔三个月,南向资金也不再实时披露盘中数据,影响多大?
财联社 2024-07-27
北向资金披露机制正式调整 券商APP更新设置适时应对
证券时报 2024-05-14
北向资金今起不再披露实时成交额
证券时报 2024-05-13
下周一实施!北向资金不再披露实时交易金额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5-12
实时披露引发“放大效应”?北向资金披露机制酝酿优化
第一财经 2023-11-02
证券日报:理性看待北向资金流动与影响
证券日报 2023-10-18
理性看待北向资金动向
北京商报 2023-09-19
政策落地稳信心 北向资金短期波动不改资本市场长期向好
上海证券报 2023-09-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