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今天开幕 北京鸭、北京油鸡等品种亮相大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1 17:30

微信图片_20230911172126.jpg

9月11日上午,第三十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以下简称“大会”)正式开幕。本次大会以“一粒种子 改变世界 种业振兴 北京先行”为主题,采用“1+1+6+3+X”办会模式,即1个开幕式、1场主论坛、6场专业论坛、3场展览展示、多项专场活动,聚焦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果、微生物种业等专业领域,搭建具有“国际性、引领性、务实性”特色的种业交流交易平台。

三大展览展示种业成果

微信图片_20230911172147.jpg

开幕式进行了“北京畜禽种业创新基地”揭牌仪式,在农业农村部大力支持下,北京依托优势科研院校和种业企业,在加快实现畜禽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畜禽种源自主可控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通州区政府与中国农科院签署“农业微生物研究中心项目合作框架协议”,以推动项目落地通州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构建创新链与产业链贯通的研发集群优势。

据了解,大会将持续到9月14日。除9月11日的开幕式和主论坛外,大会在9月11日至12日将举办6场分论坛,分别是蔬菜种业暨高效设施农业专业论坛、第三届中国玉米种子及产业链专业论坛、第三届北京畜禽种业专业论坛、首届水产种业专业论坛、林果花草蜂种业专业论坛和首届农业微生物种业专业论坛。各个分论坛均由院士领衔报告、国际嘉宾交流,围绕种业细分领域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深度解读种业形势、拓宽论坛深度,并促成一批科研成果发布、一批合作项目签约。

大会还将同期举办3场展览展示,分别是:种业振兴成果展,来自9个重点省份、5大头部企业、3个阵型企业参展,展示种业振兴行动“三年打基础阶段”突破性成果;种业商业展,来自22个省份的300余家种业名企将在大会上进行展览展示和交易交流:优良品种地展,共展示包括玉米、蔬菜和航天育种三个核心点位内187家企业的2300余个品种,展示面积约三万平方米。

同时,大会还将为市民提供寓教于乐的种子系列活动。广大市民可以探访《种子课堂》《种子戏剧盒子》《种子博物馆》等种子空间,参与“种业振兴特使集结号”打卡互动活动等,赢取种子盲盒。市民可在微信小程序搜索“第三十届种业大会CBSIC”,可以查询大会详情信息。

北京鸭、北京油鸡等亮相大会

微信图片_20230911172142.jpg

北京青年报记者在种业振兴成果展的北京展台上看到,北京鸭、北京油鸡、鲟鱼、中国荷斯坦奶牛等优良品种悉数亮相,引来众多观众围观。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陶志强表示,经过多年探索和发展,北京逐步呈现出“育种在京,制种、用种在外”的显著特点。“育种在京”是指育种的主体和资源主要在北京、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2023年农业农村部重点推介的优良品种中北京有43个,居全国首位。“制种在外”是指北京种业企业在京外的制种面积达到104.3万亩。“用种在外”是指北京优良品种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京牌的玉米、小麦、水稻品种分别占全国的18%、10%、5%,“京科968”成为全国玉米第三大主推品种(年推广面积2000万亩以上),大白菜(“京研”系列)、西甜瓜品种分别占华北地区的52%、60%;京牌的肉种鸭、蛋种鸡、牛冻精占全国的80%、58%、35%,鲟鱼、宫廷金鱼种苗占全国的70%、50%。

“近年来北京‘种业之都’建设步伐加快、深入推进,已经初步形成了四个方面的优势。”市农业农村局种业管理处处长王以中介绍,一是种业创新资源雄厚,集聚了全国最多最强的种业研发机构和高端人才,如涉农科研院所(12个)占全国超1/4、作物“双一流学科”占全国1/3、农业领域院士数(48人)占全国近1/2,位居全国第一;保存了全国数量最多的种质资源,拥有16个国家级保护单位、保存401.8万份,21家市级保护单位、保存9.2万份。二是种业创新成果丰硕,两把“基因剪刀”(Cas12i和Cas12j)、杂交小麦技术世界领先,首次创制了西瓜基因图谱库,建成全球最大的玉米DNA指纹库;2022年北京育种发明专利授权359件、居全国首位。三是种业头部企业集聚,全市共有种业企业1918家,有31个企业和机构入选国家种业振兴阵型企业,农作物和畜禽方面入选企业居全国首位。四是种业创新环境优化,《北京市种子条例》《北京种业振兴实施方案》相继颁布并有序施行,吸引了全球前10强种业企业在京设立分支机构,布局建设了平谷、通州、延庆和南繁四大种业公共服务平台。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北青报记者,北京市将以这次大会为新契机、新起点,瞄准种业育种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差距和不足,着力从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全市现代种业发展,组织联合攻关、提升种业育种创新实力,强化支持保障、优化种业发展环境,明晰职能职责、优化种业管理体制等四个层面加大全市种业振兴的步伐。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武文娟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谦

编辑/张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