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6000万年进化史 “活化石”普氏野马是如何“回家”的?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8-17 21:31

野生动物尤其是濒危野生动物的多样性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普氏野马是有着6000万年进化史的野生动物“活化石”,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球濒危大型野生动物。受盗猎和环境因素影响,这一物种在我国曾濒临灭绝。

普氏野马 回归自然

1985年,我国启动了“野马返乡计划”,引进国外野马,在新疆、甘肃成立繁育基地,逐步恢复和重建普氏野马野生种群。 2010年、2012年,在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先后放归了28匹野马。经过十余年的生态保护和自然繁育,截至今年七月底,保护区的野马数量达到102匹,其中最小的还没足月。

再过一个月,也就是九月中旬,保护区将把10个种群的40匹野马,从现在的半散养区域,转场到30公里外的纯野外环境,真正实现自然放归。

又添新成员!保护区普氏野马数量破百

现在野马群状态如何?野马放归的准备工作开展得怎么样?

就在六月底,甘肃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普氏野马的数量还是97匹,就在这一个月内,普氏野马新增了5匹小马驹,整体数量突破100匹,达到102匹,其中最小的一匹不足满月。

从目前野马所在地马圈湾,到野马新家大马迷兔、小马迷兔湿地,有30公里路程,这30公里路程都是荒漠戈壁,没有自然的水草补给。

放归1个月前,工作人员在转场路线上,开始设置饮水采食补给点,每5公里设置一处,水池采用两层塑料布做防渗处理,在每个饮水池10米处堆放干苜蓿,确保野马在转场途中有充足的水源和食物。

野马返乡 40年只为回家

从1985年我国启动“野马返乡计划”,再到下月中旬启动野马“回归自然”行动,近四十年的时间,林业工作者坚持这一件事,就是让野马回家。我国的野马如何到了国外,又是什么时候回国的,回国后经历了哪几个步骤?

在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66岁的李岩,尽管已经退休多年,但仍然会不定时地到原单位看看,最让他割舍不下的,就是中心繁育的这些普氏野马。

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前总兽医师李岩:早上起来的时候,饲养员在那给水给草,我们也站在比较高的地方,来做一些整体的观察和监测。

普氏野马原分布于我国新疆和甘肃地区,1878 年,外国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发现野马并获取了标本,普氏野马因此得名,随后,普氏野马被猎捕到国外,加之生态环境恶化、战乱、经济活动加剧等原因,野马的分布区和种群数量锐减,最终于上世纪中叶在野外灭绝,目前仅存的野马也都是流失国外野马的后代,长期处于人工饲养环境。

1985年,我国启动了“野马返乡计划”,先后数次从英国、德国和美国引进普氏野马,到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和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进行繁育保护,逐步恢复和重建普氏野马野生种群。

野马刚到达中心时,由于缺乏相关材料和经验,繁殖规律、饲养管理、疾病预防,所有的流程只能靠工作人员自己摸索总结。

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前总兽医师李岩:要了解它的生活规律、掌握它的生活习性、掌握它的繁殖季节的规律、了解小马驹生长发育的状况,我们也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观测和监测。有时候我们都要轮流换班,24小时监测做记录,只有这样你才能掌握这一天它们的生活状况、行为规律。

近些年,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心安装了全景监控系统,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监测,也可以捕捉更多野马生活的细节。

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野生动物管理科科长赵建友:这就是互相啃咬,挠痒的一种行为,自己够不着的区域就互相啃咬。以前靠人工肉眼观察的时候,人进去对马还是有点影响,有些行为也观察不到,现在通过监控,这些马的自然行为都可以观察到。

2010年9月,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继新疆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后的第二个普氏野马放归基地。2010年和2012年先后两次自然散放普氏野马28匹。 十多年来,野马繁育数量持续增加,截至今年7月,保护区野马达到102匹16个种群。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玉门关保护站护林员王成海:通过我们生态保护和自然繁育,普氏野马野外生存、繁殖、自然分群,寻找食物水源、防御天敌的本领都得到了提升。达到了我们预计的目标。

为实现原林业部制定的“野马返乡计划”路线图最后一公里——自然生活,今年9月中旬开始到2025年,甘肃省符合条件的普氏野马将分三个步骤,陆续放归自然生活。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保护监测科科长窦英杰:具体在2023年,我们就是把现在现有西湖保护区的102匹野马,不带幼驹的种群,把这部分野马先放归掉,2024年的时候,把剩余的野马种群,全部放归到大小马迷兔湿地这一带,到2025年的时候,我们把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的部分野马,还有瓜州安西极旱荒漠保护区的全部野马,全部实施放归在我们这儿。

给普氏野马“定个妆”

常见的家马,颜色多样,有黑色、白色、枣红色等,体型外观也各不一样。但普氏野马外形特征、颜色大体一致,如何辨别普氏野马呢?我们也利用它们相对稳定的外形特点,用沙画的形式,给普氏野马来张“定妆照”。

无论是新疆的普氏野马,甘肃武威的野马,还是敦煌的野马,仔细辨别就会发现,这些野马无论雌雄、年龄,外形特点几乎一样。作为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马,普氏野马保留着马的原始基因,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濒危的大型野生动物之一。

怎么分辨呢?普氏野马与家马最大的区别在于头部所占比例大,咀嚼肌非常发达,啃食能力也比家马要强,这与野外环境条件下防御天敌有关。

野马没有长长的额毛,鬃毛较短而且是直立状态,每年脱换一次,背部中央有一条黑色脊线。而且它们的毛色单一,并随着季节发生变化,夏季为浅黄色,毛色较淡,冬季为红棕色,毛发较长。而家马的颜色多样,不随季节改变。野马小腿下部呈黑色,俗称“踏青腿”,这是普氏野马最显著的特征。

普氏野马栖息在山地草原和荒漠区域,体型健硕,善于奔跑,长约2.8米,肩高1米以上,体重约300公斤,忍耐饥渴能力较强。野马群一般由强壮的雄性野马为首领,每个种群从5匹到20匹不等,有繁殖群,也有全雄群。早晨和傍晚,会沿着固定路线到泉溪边饮水。

下月中旬 40匹野马将转场野外

目前在甘肃敦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02匹普氏野马,种群数量扩大,野性得到恢复,野外自然生存能力增强。九月中旬,保护区的40匹野马将转场到30公里外的纯野外环境,野马的新家什么样,一起去看看。

孙志成是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总工程师,今年5月刚刚退休,和动物打了一辈子交道,又参与了甘肃两次普氏野马放归活动。十几年的相处,让他对野马习性相当了解。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前总工程师孙志成:所有马群都是我命名的,从最早第一群,叫“烈火群”,第二群叫“火龙群”,因为根据当时产的小马驹的名字,为了好记,便于我们区别,给它起的名字。“火”字头呢,也是当时,寓意我们野马放归事业,像熊熊烈火一样,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截至7月底,保护区野马数量达到 102 匹,仅七月一个月,就生了5匹小马驹。种群数量越来越大,孙志成也有一丝顾虑。2012年普氏野马放归的时候,专家根据水草资源预测,一万公顷的马圈湾和后坑区域,最多可承载70匹普氏野马。经过长期观测,孙志成发现,野马习性近三年来发生了一些变化。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前总工程师孙志成:我们近三年发现,马群的固定领地已经被打破。为了争夺水源,为了争夺领地,而发生斗殴,甚至致死的现象,逼迫我们重新考虑更大的区域,来放归它们。

普氏野马的新家,位于现有领地的西边,主要包括大马迷兔湿地和小马迷兔湿地,总面积达到100万亩,记者在现场看到,区域内水草丰美,芦苇摇曳,尤其是几处自然泉眼,为野马提供了水源保障。

总台记者柴世文:西湖保护区的湿地类型,属于泉涌型的湿地,如果我们在泉眼边跺一跺脚,就可以看到水面上冒了小水泡,这时候,泉水就从地底下涌了上来。在泉水旁边,芦苇长得特别高,有的地方高达四米,这也为到了这里的野马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据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野马新家里,湿地、戈壁、雅丹地貌并存,湿地为野马提供了觅食饮水的场所,空旷的戈壁通风条件好,有利于野马乘凉、奔跑、躲避天敌。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副主任袁海峰:这个地方远离农区,农区绿洲相距100多公里,离公路有六、七十公里,纯粹就是没有人为干扰。这个地方平时还有很多野骆驼在这里生存,野马到了这里后,就是纯粹放归自然。

考虑到野马种群数量未来会逐渐增多,保护区工作人员 还设置了10个太阳能自动化饮水点,作为天然泉眼的有效补充。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主任孙伟刚:通过这些年的生态保护,以及对普氏野马种群的自然繁育,野马数量进一步扩大,野性得到恢复,野外自然生存能力增强。

编辑/王朝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