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艺术与环境教育、科普实践结合起来:美术老师带着学生收获30多项科技奖
武汉晚报 2023-07-25 12:07

7月12日,第3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入围作品揭晓。湖北省共有19件作品入围,武汉市第十二中学有2件作品位列其中。由该校美术老师柳娜发起的科技创新作品将第二次登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决赛赛场。

美术老师还能指导科普实践?在柳娜看来,这并不是跨界。“艺术的发展交织着科学的进步,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与创新,能够带来新思维、新方法,解决许多现实生活中我们困惑已久的问题。”近年来,柳娜引导学生将美术与科技结合进行创新实践和科普宣传,收获了30多项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项。

她带着学生为长江鱼种画“全家福”

2019年,柳娜看到了一则新闻:继白鱀豚和长江鲥鱼被宣布野外功能性灭绝后,又一中国特有物种白鲟即将对外宣布功能性灭绝。这样的消息不禁让她震惊。“每一寸努力都会带来改变,我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柳娜说。

很快,柳娜在学校的公告栏粘贴了“印记长江濒危鱼种”的项目征集令。她邀请一批自愿报名的学生,一起收集长江珍稀鱼种的资料,了解不同鱼种的体貌特征。他们将鱼的图案拓印在小木板上,最后涂上版画油墨,呈现出鱼种的形态。每幅版画作品旁还附了一张“印记长江鱼种”的表格,写明珍稀鱼种的“身份信息”。

“由孩子印刻的150余种长江鱼版画赋予每个生命以尊严,见证了长江水下生物的多样与丰富。”柳娜说,“‘印记长江濒危鱼种’一直在继续,我们的目标是建立长江鱼种的‘全家福’。”

在“全国科普日”和“世界地球日”中,柳娜带着十二中的学生来到武汉市科技馆、武汉市菱角湖广场等地,邀请千余公众参与印制长江鱼种版画,并宣传鱼类保护知识。

“《守护长江精灵印记濒危鱼种》这一项目,我们一做就是5年,数千公众参与。项目衍生出许多不同形式的科技创新作品,如调查报告、精品课、科普论文、画展、微电影等。”柳娜介绍,师生们一同斩获了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比赛一等奖、第十八届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一等奖等奖项。

她引导学生探索城市新变化

2022年,柳娜发起了一场“我身边的湿地”短视频大赛,同学自发组建“小分队”,去武汉各湿地探访。中山公园小分队的同学注意到了一条2017年的新闻:“武汉中山公园前区人工湖布满蓝藻的湖面几近干涸。围网隔开的观鱼池中,不少金鱼、锦鲤在布满蓝藻的浅滩艰难地呼吸。由于湖水是死水,水质每况愈下,随着时间推移,水质沦为劣Ⅴ类……”可是,当同学们来到中山公园时,却并没有看到湖面的蓝藻,湖水清澈见底,鱼儿在茂盛的沉水植物中游弋。

曾经布满浅滩的蓝藻为什么会消失不见?为了搞清这个问题,柳娜带着学生“采访”了学校的生物老师和公园负责人。生物老师朱曦告诉大家,蓝藻不是“藻”,而是“蓝细菌”,当蓝细菌爆发形成绿潮,使得阳光难以穿透水面,水底的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导致水质恶化,严重时会耗尽水中氧气造成鱼类的死亡。中山公园园林园容部负责人和参与公园水环境治理的公司项目经理也带着师生在公园边看边介绍,让大家了解到公园采用了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式治理蓝细菌。随着中山公园水质生态修复二期工程的全面完成,这里的水环境正变得越来越好。

柳娜指导孩子将采访故事撰写成新闻稿,在全国环境小记者新闻作品比赛中获得了特等奖。

师生探访湖泊 绘制精美“水地图”

作为美术老师,柳娜总是能将艺术与环境教育、科普实践结合起来,让科学探索也生发出艺术的魅力。她曾以“人人都是艺术家”为题上过一节公开课。她提醒学生:创造力并不是艺术家的专利,科学研究也不会拒绝普通人参与。“我们学习美术,并不是仅仅为了自我的释放与陶醉;我们探索科学,也不仅仅为了获得学术领域里的成功。我们能用智慧对环境、对地球做出改变。”在她看来,跨学科教学能够迸发出更多的火花,除了她这样的美术老师,学校的生物老师、地理老师、语文老师也都会参与指导学生创新实践。

2017年暑假,同学收到了柳娜布置的特殊任务——请大家利用假期,探访身边的湖泊并绘制出一份“水地图”。地图上需要标注出湖泊的自然景观、动植物分布、基础建设、人文景观、生态资源等信息。暑假结束,孩子们完成了武汉市十多处湖泊的资料采集和绘制工作。

学生刘桢瑶说:“水地图项目给我提供了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以前,我从没尝试过在科普实践中融入艺术的表达,柳老师鼓励我勇敢地迈出这一步,让我对科学、对艺术都有了新的认识。”

文/刘嘉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