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为当代学术史“立此存照” ——读《名作欣赏》“学人画传”系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24 17:00

◎李浴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伴随着吴承学教授的个人专辑在2022年第12期“本期头条”栏目推出,《名作欣赏》的“学人画传”系列已经走过了五年时光。吴教授的专辑包含他本人的新作学术随笔《汪汪如万顷之陂——怀念卢叔度先生》,曹旭、胡晓明与张海鸥三位先生从不同角度撰写的吴教授的印象记,以及赵宏祥整理的《吴承学先生学术年谱》。此外,还有作为杂志中插的吴教授不同时期的照片数十帧。而当期的封二,则是他的近照与学术简介。以几十页文字与几十幅图片,当然无法呈现作为古典文学研究名家的吴承学教授的整个生涯与全部成就,但倘若想要“观其大略”却无疑足矣。无论“读人”,还是“问学”,如此专辑都赏心悦目,还耐看实用。而这样的规格与风格,正是《名作欣赏》“学人画传”系列的“标配”,自然也是这一栏目的口碑保证。

老牌杂志的新看点与新亮点

从2018年第1期以别册的形式推出《师者人心:童庆炳画传》开始,过去五年先后有60位60周岁以上的人文学者在“学人画传”系列中“登场”,每月一位,已经成为了《名作欣赏》这一老牌杂志的新看点与新亮点。

2021年以前,“学人画传”是以随刊发行的别册形式印制,每册32页,如同一本雅致的小书。因为独立成册,不属于杂志内文的一部分,所以内容上没有“首发”要求,取材可以新旧杂糅,完全按照“画传”进行设计。其中既有自述(或者纪事),也有代表著作要览以及从相关书评与研究文章中辑录的学界评论,还有访谈或者印象记的精选。而“画传”之为“画传”,当然少不了点缀其间,甚至本身不乏叙事功能的新老照片。

不少传主都是第一次通过画传回顾“平生功业”。而对于读者来说,一册在手,同时兼及阅读与典藏,也令人饶有兴味。《名作欣赏》策划这一系列,既有创意,更中下怀。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对于杂志而言,此举自是拉近了与名家作者之间的距离。但更为重要的是,“学人画传”系列还堪为当代学术史“立此存照”。这大概可谓其最大的文化价值。

对于当代学术,特别是人文学术的总体评价,肯定不免聚讼纷纭。放长视线来看,这几十年在晚清以降的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乃至更大的范围内,究竟确有创发,还是相对平庸,的确有待时间检验。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在这几十年间有诸多学人执着跋涉、上下求索、认真治学、踏实为人,留下了忠实与坚实的足迹。而以“问题”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学术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与反思作为基本形式与旨归的当代学术“史话”或者当代学术“史论”还是值得书写与期待的。何况以“人”为中心的“学案”本来就是中国传统学术史主要的著述体例与传承媒介。学术的魅力归根结底是“人”的魅力,人文学术尤其如此。

其实有不少学术期刊都做过类似动作,或推出“封面人物”,或编辑“作者档案”,或在刊出重磅文章时配发访谈,有的还将之作为特色栏目经营过一段时间。但最成规模,也最具深度和立体的,还是《名作欣赏》的“学人画传”系列。

“画传”不仅意在展示学者风采,还同时展开研究。在“画传”单独印制成册时,杂志正刊就多次与之呼应。比如,《文学史家:洪子诚画传》推出时,正刊中也推出了“文学史家洪子诚:学术研究与生命品格”专辑;《学者的人间情怀:陈平原画传》推出时,正刊中对应的是“陈平原学术近著评论专辑”;《脚踏大地,仰望星空:钱理群画传》推出时,正刊中也有“钱理群学术人生侧影”专辑……这些专辑中的文章当然不能说全部可圈可点,但对于更为深入与多元地认识与理解“传主”则是大有帮助的。而且这些带有研究色彩的文章,也带入了当下的关怀与最新的思考,与更多面向历史化与经典化的“画传”相映成趣。

从2021年第1期葛晓音教授的个人专辑开始,“学人画传”不再独立成册,随刊附赠,而是并入正刊,成为了“本期头条”栏目。

《名作欣赏》原本就有“头条”栏目,“画传”并入正刊以后,“头条栏目”升级改版,成为了“传主”的个人专辑,前述吴承学教授一期的内容便是“头条”过去两年的定制。

“画传”中的“文”被部分保留下来,与新约的评论文章一起进入了“头条”;“画传”之“图”则由于装订原因,与“头条”脱离,作为中插在杂志中部集中印出。这一改动有弊也有利:“弊”自然是美观程度打了折扣,而且也不再是名副其实的“画传”,同时因为正刊有“首发”要求,不能再从有关“传主”的所有资料中自由取材,而新撰文章通常很难完全保证质量;但“利”也十分明显,那便是并入“正刊”以后,专辑可以进入“中国知网”等检索系统,从而更利阅读、保存与传播,这在数字信息时代实则至为关键。

对于意在收藏的读者而言,“别册”不再固然是一种遗憾;但如果着眼于流传,这倒是一次成功的“迭代”。而且无论如何,如今的“本期头条”依旧是某种形式的“学人画传”。五年坚持下来,即便移步换形,也很不易。

编辑部故事成就学林佳话

关于“学人画传”,我相信一定有不少“编辑部的故事”。其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2019年第10期《学术人生:梁归智画传》幕后的“与死神赛跑”。

梁归智教授是知名的古典文学专家,也是《名作欣赏》的老作者与老朋友。2019年11月,适逢梁教授七十大寿,他的画传本拟在该月推出。但不幸的是,梁教授进入2019年以后便病倒了,到了下半年情况更是不妙。于是编辑部紧急会商,决定将其画传提前到第10期。编辑部全员上阵,快马加鞭,终于赶在9月30日送印,并且为了尊重梁归智先生希望不要删掉他与亲人照片的心意,特别增加了24个页码,成为所有画传中最为厚重的一本。10月初编辑部将样刊快递到了梁教授的病榻。10月21日,梁教授与世长辞。

但这还不是这段故事的全部。《名作欣赏》2019年第10期原定推出的是黄子平教授的画传。黄老师比梁教授年长一月,所以他70周岁的生日正好就在2019年10月。选择在该期推出《边缘阅世:黄子平画传》,也是编辑部的心意。当梁教授的画传需要提前,编辑部为此与黄老师沟通时,他第一时间回复,表示全力配合,请梁教授的画传先上。

是故,黄老师的画传与专辑延至次月推出。不过“好饭不怕晚”,黄老师为“头条”撰写的《苦心经营的随便?——汪曾祺、林斤澜论小说》甫一问世,就不胫而走,成为了他的又一“名作”,《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20年第1期也全文转载。一段学林佳话由此成就:梁教授的高风、编辑部的好义、黄老师的公心……日后倘若有人为“学人画传”系列作一小传,这一页一定不容错过。

“学人画传”还将在《名作欣赏》继续办下去。要说未来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更进一步扩大“传主”的学科范围大概是必不可少的。过去五年的“画传”更多聚焦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古典文学两个学科的学者,这与《名作欣赏》的作者阵容基本吻合。但就“画传”的立意来说,其实抱负还可以更大一些。要是做得到,不仅是对于这一栏目的充实,也可以让杂志更有活力。这道学术风景线怎样赓续与拓展,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2022年12月26日,京西芙蓉里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文学|“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成立,如何探寻上海的时代之风、精神之源?
文学报 2024-11-24
人物|追怀王瑶先生的风度与精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6
人物|追怀王瑶先生的风度与精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6
人物|他是“北大精神”的象征与代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6
人物|他是“北大精神”的象征与代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6
《王瑶画传》新书发布,“王瑶和他的世界”专题展在京开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7
学林|一位学人的学思探索与时代留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6
学林|一位学人的学思探索与时代留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