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条文化带 承载古都“城市之魂”
北京日报 2023-03-28 08:10

大运河畔碧波荡漾,万里长城巍峨雄踞,西山脚下湖光塔影。北京三条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承载了北京“山水相依、刚柔并济”的自然文化资源和城市发展记忆,是北京文化脉络乃至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2017年发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将三条文化带列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重要内容。如今,三条文化带建设正不断取得实效,成为首都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为打造北京文化金名片增色添彩。

一脉运河 新泽古都

沿着大运河遗迹穿行北京城,一处处文化遗产点缀在82公里的河段,与拔地而起的大运河博物馆一起,串点成线,古今辉映,形成大运河文化带,见证千年运河的新生。

既要保护好大运河,又要挖掘好大运河文化。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强调,“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

同年8月,北京成立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进入实施阶段,并正式写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随后,北京在沿线各省市中第一个编制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在全国率先印发实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先行的顶层设计,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保驾护航。

运河滋养着北京,北京同样守护着运河。

沿线50余处水源、闸、桥梁、古遗址、古建筑等遗产点位,随着北京市的摸底、修缮,逐渐成为“文化明珠”,展露于世人面前。

白浮泉,位于昌平白浮村,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起点。2018年,白浮泉遗址迎来新生。根据《北京市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经过腾退、搬迁,在此规划建起了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预计下个月开园。

在永通桥东侧不远处,因对大运河沿线文物御制通州石道碑保护勘测,路县故城遗址被意外发现,通州建城史也因此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如今,一座包含博物馆、复原遗址在内的路县故城遗址公园正在建设之中。

大运河北京段主体——通州大运河现已打造成了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大运河沿线的4座公园串联起来,形成有历史、有文化、有生态、有活力的10余公里景观带,正向着北京东部首个5A级景区迈进。

大运河畔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已于2020年9月与公众见面。这是一座运用近自然的生态修复方式打造的公园,开园第一年就已实现碳中和。这其中,最值得期待的当属坐落于绿心公园西北侧的“三大文化设施”——博物馆、剧院、图书馆,预计于今年年底建成投运。

运河遗迹的故事早已定格,运河文化的故事则方兴未艾。

如今,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京津冀运河文化展”、“通武廊”文化旅游交流季、“京杭对话”机制等文化活动接踵而至,集中展示“运河复兴”。

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6月24日,京冀段62公里正式通航,让漫游运河话千年成为现实。随后,市文旅局在沿线七区打造了“古韵新风,运河之滨品文化”等10余条运河主题精品旅游线路,激发文旅消费活力,丰富运河文化故事。

从遗址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到古建筑、古村镇、古技艺,再到博物馆、图书馆、剧院,不管是曾经散落在大运河沿线的文化遗产,还是城市发展中新建的文化设施,都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北京段的建设,或越发明亮,或即将闪耀,串起一条河,滋润一城人。

一卷锦绣 长城万姿

在北京崇山峻岭间绵延520.77公里的长城,跨越千年时光蜿蜒而来,在持续不断地保护和文旅开发中,重现磅礴沧桑之美。

现存北京长城主要包括北齐和明两个历史时期的遗存,是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不仅拥有中外闻名的八达岭长城,还有“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万里长城独秀”慕田峪长城等。

保护和利用是长城文化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嘉峪关时强调,“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据长城资源调查情况显示,北京长城保存程度好、较好和一般的各类型遗存约占总量的33%,保存程度较差和差的各类型遗存约占总量的41%,已消失的遗存约占总量的25%,未经调查的遗存不足1%。

2019年,《北京市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2018年—2035年)》公布,针对北京长城的保护修缮力度进一步加大。规划提出,到2035年,通过抢险、日常维护等手段,北京市将实现长城本体和载体全线无险情。

2020年,全国首个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在怀柔区箭扣长城脚下挂牌成立,成为全国砖石长城修缮示范点段。以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挂牌成立为契机,北京把工作重心由长城一般性保护工程向研究性修缮项目转变。

2021年12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公布,《规划》明确了北京长城“一线五区多点”的总体布局,提出北京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以“中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的先行区”和“服务首都及国家对外开放的文化金名片”为形象定位,以“漫步长城史卷的历史文化景观示范区”和“文化、生态、生活共融发展的典范区”为建设保护目标。这其中包括北京长城文化系列节庆活动、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箭扣长城修缮项目等3项国家级标志性项目及“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等7项市级项目。

规划公布一年来,各项工程有序推进。“目前,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项目已完成国际招标。大致计划是将既有的中国长城博物馆以及周边几处建筑,如已经闲置的金源隆酒店建筑,进行整合利用,形成一处新的中国长城博物馆。”北京建筑大学教授汤羽扬介绍。

围绕长城主题的各项文化活动和文创产品也异彩纷呈,长城文化节、长城文创大赛,长城国礼、长城科技体验项目、长城数字文创、原创长城文艺精品等让长城IP人气高涨,长城新春祈福、新年灯会、玩转“夜长城”、“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探访线路等文旅活动的推出,更是让古老的长城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未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里还将举办一系列品牌活动,比如长城骑行、长城设计周,支持国际长城马拉松等户外活动,举办国际长城徒步大赛等,方便市民走近长城,并享受长城独特的文化魅力。”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表示。

到2035年,这座没有围墙的公园将全面建成,届时,长城管理开放的长度有望达到北京长城总长度的10%左右。

一带山河 熔古铸今

西山是北京的父亲山,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

一山一河,覆盖了大兴、房山、门头沟、石景山、丰台、海淀、昌平、延庆8个区的全部或局部,为北京平原提供了文明和城市诞生、发展的舞台。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北京学研究所所长张宝秀直言:“西山永定河孕育了北京城、培育了北京文化、养育了北京人。”

但这山这水,并非亘古不变。茫茫西山,曾经枯槁,滔滔大河,一度断流。

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印发《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提出集中利用5至10年时间,逐步恢复永定河生态系统,将永定河打造为贯穿京津冀晋的绿色生态廊道。

北京市、门头沟区相继启动多项永定河流域生态修复和治理的措施。2019年,生态补水和生态治理的效果开始显现,2021年,永定河747公里河道实现26年来首次全线通水,保持全线通水两个多月。2022年,永定河全线通水的时间达到了123天。

永定河是生态之河,更是文化之河。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孕育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七十万年前,北京猿人在周口店生活;一万多年前,东胡林人定居于西山;三千年前,周封燕国于房山琉璃河……

时至今日,这片傍着西山、倚着永定河的遗存,随着北京经济社会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掘和保护。尤其是《北京市西山永定河文化带(2018年—2035年)保护发展规划》的出台,千万年的文化遗产得以复兴。

来自国内外诸多领域的学者和设计师,为猿人洞设计了一个特殊的绿色保护装置——由825个玻璃钢材质的叶片组成,共有3400多平方米,这些叶片,设计灵感来自于穿山甲的鳞片,既可以保护猿人洞不受风雨侵蚀,也将人工造物对地形结构的影响降到最低。

在周口店远古人类遗迹得到保护的同时,永定河支流清水河岸边,门头沟区斋堂镇的深山中,北京境内已知最早的农耕文明东胡林人留下的遗迹,也在不断发掘和保护。2021年,东胡林遗址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山五园作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耀眼的明珠,域内上庄地区数百年的京西稻,近年来重新恢复了活力,这个原本只供给皇家的贡米,如今已经成为北京地理标志农产品。

京西门头沟的琉璃渠村,700多年历史的皇家琉璃窑厂因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建设得以保存,并开启了一场持续三年的文化拯救活动,保护、转型、改造、升级,废弃的琉璃窑厂,变身为崭新时尚的文创园区。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还有首批五个国家文化公园之一的卢沟桥国家文化公园,“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正在加快建设,房山区正在将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为5A级旅游景区……

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七十年的建都史,丰富的生态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今都是当代北京城市建设的财富。随着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对于北京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在成体系、成规模,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产转变,并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产品,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引导人民从文化自信迈向文化自强。

“一河永定,一门广开。高山仰止,西望东来。”亘古屹立的群山、永恒流淌的河流,曾经育成了千万年的文明史,如今依然在塑造着北京这座城市未来的模样。 

专家访谈

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河:

三条文化带建设亮在资源整合与统筹

记者:北京为什么能在推进文化建设方面走在全国乃至全球前列?

李河:首先是北京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尤其是大量的文化遗存,世所罕有,这可以说是北京文化发展的“运气”,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的;其次是北京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投入大、用心多,也做得最有成效;第三是北京在推进文化之城建设过程中,具有非常明显的资源整合、统筹的特点,这是许多同类城市所缺乏的。北京三条文化带建设上,资源整合、统筹的特点尤为突出,它把散点分布的文化遗存进行了统合,几乎覆盖了整座北京城,并率先形成了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实施细则。

记者:北京三条文化带建设与过去文化建设有哪些不同?

李河:三条文化带的建设,是在过去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整合。过去,文化建设多是散点的、单体的,包括世界遗产也是如此。而纵观三条文化带,就会发现,其实每一条文化带,都覆盖了多个区域,几乎把北京所有的区都连接在了一起。比如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最大的一个文化带,覆盖八个区,时间上横跨人类几十万年的历史。如何把这些文化遗存联系起来,成为北京这个城市整体发展的资源?三条文化带的建设,就起到了这个作用。可以看到,三条文化带,每一条都整合了大量的文化资源,同时,三条文化带之间也不孤立,而是互相打通,互相联系。比如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大运河文化带,它们是连通的,而长城文化带,又分布于北京的东、西、北部,它还是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错带。所有这些,都可以从中看到一种统筹发展的力量。可以说三条文化带的建设对其他历史文化城市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意义,是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软实力建设的样本。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共筑首善北京 创建文明城市 | 三庙一塔品历史 千年运河焕新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7
北京发布长城文化带古树主题游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4
五一怎么玩?北京城市副中心推出三条“赏花+”特色打卡路线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5-01
2023北京文化论坛|嘉宾访谈之郭京宁:让考古成果更多惠及老百姓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4
深入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 尹力主持召开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会议
识政 2023-04-26
永定河中堤28日将对公众开放 北京有了9条滨水骑行路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18
北京488名长城保护员守护长城文化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28
全力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
人民日报 2022-07-2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