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梁思成、斯诺……2023年进入公版领域的作家有哪些?
扬子晚报 2023-01-03 16:28

近些年,随着国内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版权意识越来越受人重视。在文艺创作领域,其实有一个“公版”概念,指的是进入公版领域的图书、电影、电视剧作品,可以不受版权的限制,为大众所“免费”享受。

进入2023年,又有一批1972年逝世的作家作品相继进入公版领域。除了我们所熟悉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之外,梁思成等国内作家以及约翰·贝里曼、埃德加·斯诺等国外作家也在名单内。

作者去世50年后,作品就会转变为“公版书”

所谓“公版书”指的是公共版权书籍。阅读这类作品可以不受著作权限制,不会侵犯作者的版权。

“公版书”是怎么来的?第一种情况是作者自动放弃版权,其所著书籍即可视为“公版书”。而市面上常见的“公版书”,大多属于另一种情况:作者去世50年,他的文艺作品自动成为人类公共的财产。

这项规则依据的是1986年9月9日制定的《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确定作品整个版权保护期为“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后50年”。1992年,中国成为该公约成员国,因此,国内文艺作品也要履行以上规定。

截至2022年11月,《伯尔尼公约》最新成员国缔约方共计有181个国家或地区。也就是说,只要他来自“伯尔尼公约”成员国,去世50年后,作品就会转变为“公版书”。

2023年进入公版领域的作家有哪些?

2017年开始,我国知名作家老舍、张恨水、周作人、赵树理等人的作品,陆续结束版权保护期限,被列入“公版”范围。大家自小阅读、耳熟能详的《安徒生童话》、四大名著等经典著作,不少是“公版书”。

2023年开始,川端康成、梁思成等作家的作品也将陆续进入公版领域。

川端康成,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因写《伊豆的舞女》而成名。1968年,他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泰戈尔、阿格农之后,亚洲第三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川端康成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代表作《雪国》《少女的港湾》《东京人》等作品,被读者视为文学经典之作。

梁思成,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毕生致力于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他写下《清式营造则例》《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中国建筑史》《城市计划大纲序》等多部著作。其中多部成了研究中国古建筑必不可少的资料,系初学者人手一份的常用工具书。

埃德加·斯诺,美国记者,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10月《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在中外进步读者中引起极大轰动,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正形象。

约翰·贝里曼,诗人,美国自白派诗歌代表人物,普利策诗歌奖、全国图书奖获得者,代表作《梦歌》385首,他对中国文化的正面态度明显,认为兰亭雅集是所有诗人最理想的生活环境,曾写过一首诗歌《致王维》。

公版书不只是“被享受”,还要“被保护”

“公版书”不受版权限制,在出版印刷时,省下了一笔版权费,所以它们也变成了出版社眼中的“香饽饽”。在豆瓣搜索“格林童话”,出现“1000+”结果可供评分;我国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每个都能搜索出上千个版本。每当一位作家去世50年之际,图书市场上就会涌现出一批他的代表作。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辑王振羽告诉记者,“公版书”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资源市场,比如说《资治通鉴》《史记》《儒林外史》等古籍名著,已经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出版审核时,容易规避掉一些问题,但是也随之出现了投机取巧行为,“有的出版商随意删减内容,粗制滥造。”

一本好好的书,被重新解读得面目全非,甚至闹出很多笑话。王振羽说,把“公版书”当成“文化富矿”,只挖掘,不考虑风险,不在乎质量,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

译林出版社首任社长兼总编辑李景端曾谈过他对“公版书”的看法——过了版权保护期,“公版书”在法律上已不享有专有的权利,众人都啃“唐僧肉”也不算违法。“但是‘公版书’毕竟是前人的知识成果,是作者智力的投入和创造。一个文明的社会,对历史的文化遗产,应该抱有尊重和敬仰的态度。”

好在是,近些年,有许多书粉注意到公版书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豆瓣等平台,兴起了各种“公版书保护计划”的行动。

其中一名公版书爱好者说,他平时就喜欢收集整理那些进入公共版本范围的书籍,排版制作成电子版并免费分享出来,尽量去保持作者创作的原有风格。截止目前,他已经收集了13846本公版书,整理了259450个章节,包括16.46亿字,“所有的电子书都是免费、自由、无版权限制的。”涉及小说、文艺、科学、历史、哲学、国外名著等领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编辑/弓立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