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清城区打造知产审判“新名片”
法治周末 2022-11-02 23:48

普法不仅要考虑到对象,还应该考虑什么样的手段和形式能更有效。如果普法工作流于形式,效果就十分有限,但如果能让老百姓参与感更强,那么就能起到“普法一次,带动一片”的效果。

法律“剧本杀”《四十而已》现场图

当下,普法短视频、普法APP、普法桌游等新型普法方式正在渐渐崭露头角,这些新型普法方式以高互动性、精准性、趣味性等优势成为当下不可忽视的一股普法新力量。

前不久,一部法律“剧本杀”《四十而已》在北京亮相,该“剧本杀”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北京市植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斌、北京市立方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凤凤创作,同时也是作为“第四期蒲公英赋能工作坊”的活动之一。近日,法治周末记者采访了《四十而已》剧本的主创人员,请他们讲述这款法律“剧本杀”背后的故事。

一个法律“剧本杀”的诞生

《法治周末》:蒲公英赋能工作坊是一个怎样的组织?

郑宁:蒲公英女性领导力提升共建计划是立志成为女性领导者培养摇篮的女性发展计划,由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妇委会发起,北京悦英新女性成长促进中心主办,致力于搭建女性领导力终身成长平台。它于2014年创办,我自己也是前几期的学员,发现这样互助互学的模式非常好,就留下来做了志愿者。

《法治周末》:为何想到做一个法律“剧本杀”?

郑宁:一开始是想到很多女性并非法律专业,但她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坑”,于是赋能工作坊想做一期法律题材的课程。但是普通的讲课模式可能会比较枯燥,我和李斌、李凤凤两位律师一拍脑门,觉得搞个法律“剧本杀”应该会很有意思,就着手做了。

李凤凤:实际上,做“剧本杀”这个想法主要是来源于郑老师,我们在一起讨论的时候主要思考了女性一生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有哪些。在经过梳理之后,我们决定从婚姻、职场、生活中选了四个案例作为基础,编写了一个有四幕的戏。然后招募了十几二十个学员来参演,最后没想到当天表演的时候效果非常好。

李斌:最开始赋能工作坊说做一期法律主题的活动,我们想的还是一个传统的沙龙模式——专家在上面讲,大家在台下提问。但郑老师“脑洞”非常大,提议大家做个剧本,我们就做了分工,每个人负责一个部分来完成。

《法治周末》:能否介绍《四十而已》的大概剧情?剧中角色安排是怎样的?

李凤凤:大概的剧情是男女主结婚12年,女主是一个事业心比较强的女性,因此忽略了夫妻沟通,而男主则把感情寄托在了观看网络女主播上,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和法律问题。比如男主用来打赏的钱财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女主知道之后想要维护自己的权利。

到了第二幕,“离婚大战”正式打响。夫妻双方在律师的陪同下谈判离婚未果,公婆参与争夺孩子抚养权,公公生气离世,留下遗嘱交代了遗产分配。我们就做了一个类似模拟法庭的场景,讨论了财产分割、孩子抚养权的问题。

在剧情中,女主拥有自己的公司,她的员工在工作中违反公司保密制度,给公司带来泄密风险。女主要求公司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与员工谈话后,单方解除了劳动合同。员工不同意,于是提起劳动仲裁,并在网络公布自己的遭遇,从而引发公司品牌危机。那么,我们又从劳动法的方面解答了一些女性在职场上的困惑。

李斌:我负责的部分主要是最后一幕,主要涉及职场性骚扰、猥亵等女性可能遇到的危机。大概的剧情是饭局上客户对女主频频劝酒,趁其酒醉欲图谋不轨,女主情急之下拿起酒瓶砸向对方,对方倒地受伤,女主拨打110和120,并向律师求助。在这其中我们不仅科普了法律知识,更多的是给大家一些面对性骚扰之后的取证、报案的小提示。

郑宁:参演的学员们都是自己报名的学员,其中也有几个是法律专业的朋友。他们会在每一幕剧情过后为大家解答法律问题,有种寓教于乐的感觉。

让法律知识更加入脑入心

《法治周末》:这种形式听起来更像是沉浸式话剧,但为什么用了“剧本杀”这个名字?

郑宁:一开始本来是想用时下流行的东西来增强吸引力,确实“剧本杀”相比起我们的这个剧本可能更加复杂,但这次的尝试实际上效果不错,今后我们的活动可能会更加精细地策划起来。

《法治周末》:活动的反响怎么样?

郑宁:这个活动办完之后我在朋友圈分享了照片和新闻稿,结果反响特别好。有一些企业主动联系到我,希望我们可以给员工们设计一个这样的普法剧本,包括我孩子的班主任也说能不能做一个未成年人主题的普法活动,邀请孩子和家长一起参与进来。

《法治周末》:在这次活动中,有什么趣事分享吗?

郑宁:实际上这样有参与感的普法活动很能带动大家的情绪。比如这次我们的《四十而已》,演员们在参演过程中的台词都是自己设计的,我们只是有关键情节的提醒,他们演着起劲,就会让这些法律知识更加入脑入心,也能够加深印象。

李凤凤: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这次参演的学员们。由于这次的筹备没有特别成熟,很多台词都是演员们自己设计的,但反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说在离婚那一幕的剧情里,演员们就自己通过台词表达了一些法律问题——比如夫妻离婚之后公公被气到,公公在弥留之际开始分配遗产,并问这个遗产能不能给自己的“老情人”、给自己的孙子等,这是我们之前没想过的。

李斌: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教礼仪的大学老师,平时给大家展现的都是非常温婉的形象。结果,她在职场性骚扰那一幕里扮演了一个咸猪手的角色,这种反差很有意思,大家看得也很过瘾。

普法一次,带动一片

《法治周末》:在你们看来,“普法”有着怎样的意义?

郑宁:普法不仅要考虑到对象,还应该考虑什么样的手段和形式能更有效。如果普法工作流于形式,效果就十分有限,但如果能让老百姓参与感更强,那么就能起到“普法一次,带动一片”的效果。同时,这样的普法过程我觉得也是同行们相互学习的过程。

李斌:普法工作实际上是知识传播中的重要一环。比起传统的你问我答和讲座传单等形式,我觉得现在各类新型的普法方式更加直观且互动性很强——一些网剧都可以由观众来票选结局,那么我们的知识传播工作也更应该强调互动性,让大家觉得法律并不枯燥。此外,普法更应该注重精准性,这也应该成为一个趋势,比如《四十而已》就解答了职场女性常见的问题,这种以某类角色为切入视角的普法,可以让受众在选择或识别自己的法律需求时更有针对性。

李凤凤:我和李斌曾经都在体制内工作过,以前我们做的普法讲课也很多,但是这一次沉浸式表演可以让演员把自己的疑问带入剧情中,通过台词来表达自己的疑问,这也是为什么剧情中会出现“添油加醋”的原因。这次活动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比较立体化,除了具体的法条,我们还给了大家应用的方法,包括怎么取证、怎么和律师以及司法机关沟通等。

《法治周末》:这款“剧本杀”还会有第二季吗?今后有什么安排?

郑宁:第二季肯定是有的。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可以推广的普法形式,把法律“剧本杀”做成一个量身定制的产品,比如针对未成年人做一些校园霸凌题材的普法、针对企业员工做一些该行业的普法。

当然这种普法形式可能对人员、场地有一定的限制,我们这次也只是做了一个“实验”。今后如果很多人参与,能不能做好也是一个问题,我觉得可以通过分组表演等形式来展示也未尝不可,但目前还没有尝试过,总的来说有很多可提升的空间。

李凤凤:今后可能会改进一下我们的剧本,让大家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比如,关键台词我们作提醒,其他自由发挥,或者是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我们把具体的台词也编写好,这些都是可以尝试的。

李斌:实际上我们有很多细节上的东西可以改进。比如,剧本可以精简一点,时长再控制得好一些之类,希望我们的这个普法形式能够推广开来吧,也希望普法工作能够更加生动立体,让大家都参与进来。

文/记者 杨代媛

编辑/朱葳

相关阅读
朝阳区左家庄打造“左岸新名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09
武汉检察官何艳在央视讲述办案故事 办完案子,检察官写起“剧本杀”
武汉晚报 2024-09-12
建设花园城市 丰台着力打造“北京第一花园城区”新名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9
普法剧本杀让学生“沉浸式”学法
法治日报 2024-06-06
北京高院首个普法驿站揭牌 目前北京各法院已在全市建立343个普法驿站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3
少女沉迷“剧本杀”诈骗他人30余万元
法治日报 2024-05-13
文明养犬“不掉链”擦亮社区新名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7
打造人象和谐新名片
经济日报 2024-04-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