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打造公园城市让市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0-14 16:00

近日,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发布了成都首份《“公园城市荟·爱蓉增绿”调查研究分析报告》。该《报告》依托近半年收集到的22000多份问卷,从政策、专业知识、市场、发展四个维度,系统调查分析了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政策普及度、园林绿化建设满意度、专业人才培养及行业监管情况。

家门口的公园搭起帐篷,在城市里也能享受旷野露营的快乐;解锁一辆共享单车,绕环城绿道骑行一圈;夜登龙泉山,城市夜景尽收眼底……在四川成都,亲山乐水、活力运动、健康文明的生活新风尚正在兴起。

近年来,成都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积极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让优良生态环境转化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将公园城市建设成果转化为市民可感可及的体验,从而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让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元。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绿树也能带来幸福。公园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形态,将公园与城市空间、居民生活有机融合,相当于把城市“镶嵌”在公园里,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公园城市,是一种城市美学,更彰显出城市的人文魅力。

公园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更高维度,让人们不必远行,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诗和远方”。自2018年,成都首提公园城市,对“公园城市”破题。随后,北京、广州、深圳、杭州、合肥、济南等15座城市先后提出建设公园城市的规划或设想,“公园城市”俨然成为继“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后的新的热词。

公园数量和绿地面积,直接关系着城市的宜居程度。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8平方米,从公园数量来看,上海提出到2025年要建成各类公园1000个以上,深圳在2020年就已拥有1206个公园。公园不仅是城市的“绿肺”,更是人们除家庭和工作地点以外的重要活动空间,无疑能深度参与市民群众的公共生活之中。

建设“公园城市”,不是“公园”和“城市”的简单叠加,应是公共底板下的生态、生活和生产的总和,其根本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从而吸引更多人才和资源流入,促进城市发展。通过生态系统的产品和服务提供机制,满足市民群众对健康、美学、文化等需求。建设公园城市是回应人民美好生活新期盼的主动作为,有利于把城市发展成果具化为可感可及的美好体验,加快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人民城市”幸福样本。

公园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理念的生动呈现,既优化了自然环境,增强了生态价值,更拉近了人与城市、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心灵得以小憩,在寻常生活中增添一份诗意。公园城市致力于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人都能享有的公共产品,着力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相宜,能让全体市民在共建共享共治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文/吴学安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