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掀起追剧热潮,《底线》为何成为“中国法治题材的破冰之作”?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2-09-27 11:54

播出一周,靳东、成毅、蔡文静主演的《底线》已形成法治题材剧少见的追剧热潮。这部讲述三代法院工作者职业传承的电视剧,通过真实呈现情、理、法的冲突与平衡,以及生动立体的法官群像刻画,突破了这一题材固有的创作难点,成为“中国法治题材的破冰之作”。

法官在剧里吵,观众在弹幕里吵

《底线》折射了中国司法改革的进程,该剧剧情紧密联系现实,最新播出的“穆子琪”案中,“女子救助闺蜜却被关门外遇害”的情节带给观众联想,引发网友热评。在《底线》中,几乎每个案件或多或少都有近年来社会热点的影子,观众很容易代入,但剧情并没有简单照搬既有案例,细看就会发现这都是截然不同的案件。

电视剧开篇,“辱母杀人案”“女主播猝死案”两个案子平行叙述,看似熟悉的案情让观众迅速开始“站队”。但故事并没有把单一情绪推向极端,很快呈现了案件的“一体两面”:持刀刺死讨债者的儿子主观动机是防卫还是故意伤害,法官展开激烈辩论;猝死女主播究竟是被谁“逼死”的,被告公司和死者家属各执一词。于是,少见的一幕出现了:法官、当事人在剧里吵,观众们在弹幕里吵。

“喜欢这种针锋相对的情节”“好真实”“代入感很强”……第一次看到法官在案件合议时争得面红耳赤,与印象中正襟危坐的法官形象、高高在上的法院审判大相径庭,不少观众既感到惊讶,也感叹审判程序上的严密和法官的专业严谨。

《底线》中的案件大都是新时期法官面对的难题和挑战,在触碰到争议性话题时,剧情不遮蔽,不隐讳,不单向度推动观众情绪,而是以开放的态度充分展示争议,推动讨论和观点碰撞,这种“开放视角”展现了一种可贵的创作态度和格局。

“平衡叙事”构建冲突与悬念

不同于“警察抓坏人”的黑白对立,司法审判的特点是在各方“平衡”中追寻正义。《底线》也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法治剧表达:在开放性的多元视角中追求微妙的叙事平衡,观众跟着法官逐一代入每一方的视角去看问题,由此跳出偏见和惯性思维,辩证看待事物。

剧中一起职场性骚扰案,原告女子李芳凝在母亲的压力下提出撤诉,法助新人叶芯(蔡文静 饰)鼓励李芳凝勇敢维权到底,而“老大姐”王秀芬(王一楠 饰)站在母亲的立场上认为息事宁人更能保护李芳凝不受“二次伤害”,两人在办公室上演了一场“教科书级别”的吵架戏,从你来我往的交锋,到红着眼睛对吼,情绪层层递进,表演一气呵成。中年演员王一楠的共情演绎充满爆发力,一句“英雄人人都点赞,可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女儿做那个英雄!”道出问题本身的情、理、法冲突,也让人感到法官的温情满满。

什么是对当事人最大的保护?司法应该追求怎样的正义?这场激烈的观点碰撞并没有给出一锤定音的答案,而是平衡呈现了新老观念的代际冲突,留下思考和回味,以至于有观众惊呼:“竟然觉得她俩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

剧情在“李芳凝案”推进的同时,还对照讲述了一起女秘书利用刻板印象诬告男老板性骚扰的案件,并引申出《民法典》关于“性骚扰”的新界定,从而体现出超越性别,对女性、男性一视同仁予以保护的法律平衡。

通过“平衡叙事”,《底线》把原本扁平的司法审判转化为立体的戏剧冲突,为枯燥的庭审引入“案子怎么判”的悬念,突显了情、理、法的冲突与平衡,也点燃了观众的追剧热情。

生动立体刻画法官传递价值理念

以案说法之外,《底线》还通过生动立体的法官群像刻画来传递价值理念。传统观念里法官谨言慎行,而《底线》中的法官,坐上审判台,他们是法律的象征,脱下法袍,他们是活生生的人。

靳东扮演的法官方远是基层法院立案庭的庭长,作为法院“窗口”的定海神针,他每天就是和老百姓、跟现实生活中的鸡毛蒜皮打交道,处理矛盾解决问题。剧中的方远两鬓斑白,人没架子,走路弓着背,提着个保温杯穿梭于诉服中心调解室,说服人时带点长沙口音,书记员亲切地称他“方婶”。长期的基层实务练就了方远的狡黠圆滑,与领导周旋他“装傻充愣”,给当事人调解他像个居委会大妈,苦口婆心、见缝插针,同事发生争执他扮和事佬和稀泥,人物形象生动俏皮,成了活跃剧情的幽默担当。

角色一层层剥开,是法律人的外圆内方。“女主播猝死案”,主持庭审的方远头顶法律光环眼中有光,不怒自威的形象和此前判若两人,他敢于担当突破既有判例,认定了女主播和被告公司劳动关系成立。判后,方远的释法说理,体现出劳动关系失衡时司法审判的底线作用,一番真挚话语看哭了不少网友,展现出法官通过一起起案件、一个个判决推动法治进步的使命和信仰。

剧情展开,还有对角色更深的挖掘:因为心中偏见,方远也会不自觉地把个人好恶带入到审判中;遭遇欺骗判错案,方远也会委屈得像个孩子抱住妻子痛哭。法官的苦与累、职业困境、人生迷茫,以及自省、乐观、旷达,在方远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靳东的表演既抓住了法官的职业感,又突出了角色的烟火气,他在这样一个接地气的丰满角色中,充分显示了自己的人物塑造功力,让观众读懂了法院人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原标题:《底线》为何成为法治题材“破冰之作”?)

文/邱伟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编辑/贺梦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