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冷门专业”热起来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2-09-18 13:11

又到一年开学季,人们印象中的“冷门专业”天文学,却意外备受青睐。在谈及所选专业时,很多大学新生热情满满,畅谈自己“星辰大海的梦想”。

我国天文学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较弱,相关专业长期招生难、就业难。但随着中国科技力量显著提升,“天眼”“悟空”遥望宇宙,“天宫”“羲和”遨游苍穹,神舟机组漫步太空……航天成果的井喷带动天文话题在全社会升温,也产生了庞大的人才需求。同时,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也让天文望远镜等专业器材走入寻常百姓家,给大量孩子种下“仰望星空”的种子。多重有利因素助推下,从1999年至2020年,国内几乎平均每年增加一所高校成立天文系,毕业生们也大多实现了对口就业。

其实不仅天文学,这些年,从“留守女生钟芳蓉报考古学”,到“古生物专业的毕业照只有一个人”,不少“冷门专业”相关新闻引发了广泛讨论。平心而论,一些专业之所以“冷”,很多时候是因为领域相对枯燥、培养时间长、就业门槛高,不过,这反过来也意味着,教师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有限的学生身上,更容易产生“小而精”和“小而美”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许多将冷门专业选为第一志愿的孩子,坦言自己是“心之所至”,在强烈的兴趣驱动下,无疑更可能培养出强大的专业能力。

专业本不分冷热,学问更没有高低。事实上,很多学科不仅不是所谓的“无用之学”,有些甚至是科学之本、技术之源。如果这些专业因为关注度不高,或无法迅速在社会上“变现”而无人问津,才是值得警惕的大问题。从争议声中不难发现,公众对很多专业的隔膜也是刻板印象导致的,需要各界合力进行疏导,把莘莘学子心底的那份兴趣激发出来。比如,樊锦诗扎根敦煌的事迹广为报道,在学子中产生了巨大榜样效应;比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节目的热播令历史、文博“活”了起来,吸引了大量考生报考相关专业;再比如,数学、哲学、物理、化学等学科被纳入“强基计划”,选拔了一批对基础学科研究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优秀学生……今天的“00后”独立性强,视野开阔,乐意接受新鲜事物。抓住这一时代特点,多维度做好知识普及和宣传,营造尊重科研规律、鼓励潜心研究的环境氛围,那些有价值的专业就不会被埋没。

“冷门专业”热起来,是好的开始。为深耕专业、执着坚守创造条件、提供阳光,更多梦想就有拔节生长的可能。

文/鲍南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复旦大学成立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中心 积极吸纳海内外中青年人才
中国新闻网 2024-10-14
研究“冷门绝学”的知名科学史学者韩琦加盟香港理工大学
澎湃新闻 2024-08-18
我在读“冷门”专业
中国青年报 2024-08-14
多所高校降低转专业门槛,如何实施?有何影响?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30
人民日报:让更多冷门绝学热起来
人民日报 2024-01-17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首批纸质版图书集中面市
中国新闻网 2024-01-14
“南极天目”时域天文望远镜阵原型机研制成功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12-17
《2023研究前沿》发布 我国31个研究前沿表现突出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11-28
最新评论